首页>疾病百科>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全攻略

2009-08-27 网易博客 A +

  第一版块:事件链接

  警惕!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澳大利亚、美国、瑞典,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日本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感染疾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2000年5~8月山 东省招远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今年3月上旬以来,阜阳市多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患者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经专家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阜阳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736例,痊愈1,460例,死亡22例,重症30例,病危12例。

  数据显示,全国感染手足口病的病例近25,000例,造成34名患儿死亡。卫生部发言人指出,目前全国的手足口病疫情还没有出现大波动,需加强有效的防控措施。

  第二版块:正确认识手足口病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7、9、10型,B组的2、5、13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人群对肠道病毒EV71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2.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

  专家介绍,尽管手足口病传染方式多样,但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以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所以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密集的地方一旦有人发病,则很容易传染。

  实际上,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完善,大多数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而儿童则因为免疫能力尚不完善,容易被传染,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可以通过唾液、泡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病毒的水源也可以经水传播。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是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

  3. 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5岁及5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1).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2).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3).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影响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重症患儿,易发生死亡。

  5. 治疗手足口病六要点: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 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可适时合理的选用安全、有效的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酚

  第三版块:直击手足口病

  一.预防篇

  小儿手足口病预防宝典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专家提醒:勤洗手,预防手足口

  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接触别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户外运动、作业、购物之后;抱孩子之前。接触过传染物品,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洗手。

  专家同时表示,预防肠道传染病,人们还要学会科学洗手。科学洗手方法为:首先,打开水龙头冲洗双手,双手下垂,水由腕部向下冲洗。

  其次,挤压皂液或摩擦肥皂至手中,双手手心相对擦出泡沫。然后各用10秒时间洗擦腕部、手背、手指、指甲四周。摩擦过程中切勿冲水,目的在于保持清洁剂的浓度,彻底去除秽物。

  第三,搓洗后,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仍然是双手下垂,水由腕部向下冲洗。对于非感应式水龙头,捧水冲洗水阀,然后关闭水阀。

  第四,用干净毛巾、抹手纸或干手机,将双手彻底擦干或烘干。

  牢记数字诀,直面手足口

  3大部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3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4不特征:在手上和脚上出现的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还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手足口病“欺小怕大”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小宝宝。

  2-7天潜伏期:当孩子受到病毒感染后,先有2-7天的潜伏期,然后会出现低热、不舒服、胃口差、喉咙痛等症状。1-2天后,孩子的口腔中出现红色水疱疹并很快破溃成2-3毫米的小溃疡,分布在舌、牙龈、颊部等处,造成孩子口腔疼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随后在手掌、足底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有些还出现含有浑浊液体的水疱,同样的疹子也可以出现在臀部。受到感染的孩子体温在38.5℃左右,持续2-3天。

  7-10天自愈: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轻微的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患病的孩子能在7-10天左右自愈,愈后良好。通常口腔溃疡在发病一周左右愈合,手掌和足底等处的皮疹在发病10天左右自愈,不会留有疤痕。手足口病很少有并发症发生,但也有极少数孩子可能会有高热、全身皮疹、腹泻、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二.护理篇:

  专家解读: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近日国家卫生部下发了《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按照国家卫生部的预防控制指南进行工作。

  5岁以下的宝宝很容易被传染上手足口病。该怎样护理预防呢?

  专家们指出,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如果发现他不像平日那样说个不停,有点儿蔫蔫的,连最爱吃的小点心也提不起他的兴趣,摸他的额头有点儿热,问他哪儿不舒服,他说嘴巴疼。这时候,家长就要警觉了。

  居家护理很重要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不是一种,而是有好几种,比较多见的如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EV71等。这些病毒可以侵犯所有的人,但是因为成年人相对抵抗力较强,一般只是病毒携带者,而婴幼儿受到这些病毒侵犯后就容易发病。

  对于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针对性地进行退热、减轻口腔溃疡疼痛等处理,所以主要以居家护理为主。护理方法类似于护理感冒的孩子,比如注意休息,多喝开水。不要戳破孩子手掌、足底的疱疹,这些疱疹中聚焦着较多的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戳破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同时,口腔溃疡的疼痛会影响到孩子食欲,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比较凉的食物,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避免吃过热、过酸、辛辣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一般来说,孩子发热越高、发热持续时间越长,病情就越严重。如果发现孩子有高热持续不退(超过39℃)、呕吐、头痛、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要尽快去医院就诊,以防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做好清洁不可少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病毒可以潜伏在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接触病人的口腔或鼻腔分泌物、破溃的疱疹、粪便以及被污染的衣物、玩具等物品都可能引起传染。

  以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做好清洁卫生工作,特别是勤洗手,可以明显减少这种疾病的传播。由于成人常常是病毒的携带者,因此除了督促孩子勤洗手外,成人自己也要注意勤洗手。

  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等托幼机构中发生的手足口病极其容易造成整个园所的流行。患病第一周的病人传染性最强,因此当孩子染上这种疾病后要在家隔离一个星期,一方面是让孩子多休息以促进尽快恢复,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疾病的传播。

  儿童应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

  专家强调,无论是否得病,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都可以大幅减少感染机会,尤其是孩子。舔手、咬指甲、这个尝尝、那里摸摸、脸对脸亲密地说悄悄话、小孩之间互对着打个喷嚏……这些动作对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平常的,然而却很容易感染疾病,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加强孩子的营养,让孩子注意休息,避免其被日光暴晒,防止其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力。

  特别值得加强的是对孩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如饭前便后洗手;打喷嚏要转向无人处,谈话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飞沫喷到他人脸上;患呼吸道疾病后要戴上口罩去医院看病;若是患上传染性疾病还要按照医生嘱咐在家休息,不要带病到公共场所传染他人;幼儿园及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整洁干净;瓜果一定要洗净、削皮;食品一定要高温消毒,不吃易变质的食品。

  三.治疗篇

  手足口病能自愈,家长不必太恐慌

  该病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需要指出的一个误区是,该病并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间传播。专家解释,该病在发病的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而言患者会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咽痛、腹泻、食欲减退、低热等。随后,在口腔内两侧颊黏膜、软腭会陆续出现疱疹,水疱破溃后就会形成小溃疡,从而导致咽痛、下咽困难、流涎、影响进食甚至拒食;同时手足远端部位特别是手掌、足底外侧也出现米粒大小、边缘充血疱疹性皮疹。

  5岁以下婴幼儿为高危人群

  5岁以下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但成年人也可发病。根据临床经验,夏季和早秋来看病的患者较多,专家指出,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

  对手足口病不用过分恐慌,患者得病后只要按照医生嘱咐在家休息辅以药物治疗就可以,不用一律都进医院隔离治疗。但是,患病期间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该病发病过程中,人体的抵抗力会下降,而且口腔、手、足甚至背、臀部位出现的水疱疹在破溃后会形成小溃疡,受伤的皮肤黏膜很容易感染到其他的病毒和细菌,诱发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炎、化脓性细菌感染甚至败血症等。若这些并发症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这也是个别手足口病患者死亡的原因。

  手足口病的药物治疗

  专家指出,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合理配合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 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 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 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 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西药治疗:

  ?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

  ? 对于发热的患儿,可以适当服用安全、有效的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酚

  第四版块:特别提示

  正确处理发热症状

  夏季本来就是是婴幼儿发热的高发时段,手足口病也常伴随发热症状。如何正确处理发热症状呢?

  有效的解热治疗是口服解热药降温。家中应常备一些安全、有效,专为儿童设计的儿童退热药。当体温超过38.5℃时,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及时服用,可有效地减少或预防发热造成的人体损害,为去医院就诊争取时间。在众多解热药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以其有效性好、安全性高而被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首选的小儿解热药,是适合家庭常备的儿童退热制剂。该药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对胃肠刺激甚少,对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无影响,口服吸收迅速有效安全。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