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癔球症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2009-11-26 www.studa.net A +

【摘要】  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尽管现代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成效有目共睹,但面对庞大的受害群体和日益复杂的情况,时代呼唤有更多的应对机制和策略。挖掘、整理、宣传、拓展和应用祖国医学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及干预手段,与现代心理学互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心理问题卫生保健认识干预

  1对心理问题认识的三个基点

  1.1心理问题成因“形神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医学对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人体与自然关系的精辟概括。心理问题成因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①体质因素(生物躯体因素)―生理始基。“生理始基”指出现问题前的生理特点,个人的不同体质特点,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健康和心理病变过程中。②内伤七情。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突然刺激或强烈刺激(暴发性)或长期的负性情绪刺激(渐进性),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时,可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③不同人格。《内经》对“人”有诸多描述并有多种分类法,如按照五行原理,结合五色、五音,把人分为二十五种类型,谓之“阴阳二十五人”,人格表现各异。④境遇刺激―社会因素。明代医家李中梓把这类因素归结为“境缘”与“营求”两大类。“境缘”即境遇,涉及外界社会各种因素刺激,“营求”则与特定社会背景下自我需求有关,主要有人际关系紧张、欲求不遂、情欲无涯等。⑤其他(饮食、劳倦、病理产物等)。

  1.2常见心理问题将中医文献中涉及的诸多情况进行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思维障碍。常见有郁呆(郁而呆顿),疑昧,思虑太过,悲思(居丧反应),执着思盼(物恋的精神偏执,如恋物癖)等。②情感障碍。主要有:郁证,焦灼,百合病,脏躁,奔豚气,卑拢泛似蛑┑取"坌睦砝拧P睦砝潘淙徊患熬裢纯嗟某潭惹苛遥愿鎏謇此凳蔷P缘姆衬眨虏灰欢ù螅鱿制荡胃撸淅刍盒вΣ蝗莺鍪印"艽煺塾胄睦沓逋弧S兴鞒逋弧⑺艹逋弧⑶鞅艹逋坏缺硐中问健"萑现习<础八颊稀保视Σ涣夹匀现幸匠破湮耙蛩贾虏 薄0ǘ杂辗⑹录娜现习投郧逯⒆吹娜现习"奕烁裾习V幸窖蕖叭烁裾习币淮剩愿鎏宓乃秤Σ涣迹现鼗虻湫驼呖苫蛉烁裾习南喙芈凼觯舷低车挠小耙跹粑逄恕薄耙跹舳迦恕钡取"呖植勒习3<小翱植乐焙汀扒科戎保即小翱帧钡奶刂省

  1.3心理“合和”健康观中医学的心理健康观集中体现在“合和”二字,既不同但相关联的部分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整体的、相对稳定的健康态。“合和”观表明心理与环境(社会、自然环境)、躯体(心身关系)关系的整合,以及情志、认知、行为等心理系统内部整合的观点,包括情绪、情感和谐适中,欲求和谐适度,认知和谐中肯,个性和谐稳定,与环境和谐共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就是一种关系的和谐,这一观点构成了中医对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2心理调摄  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尽管情况复杂,但与心理不卫生,不注意正确的精神调摄息息相关。心理养生中医称为“摄神”或“调心”,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突出思想情趣、信念欲望、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保健和自我干预方法。

  2.1调摄原则①“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人要维持身心健康,就必须与四时相适应,并且要主动地适应自然。②“调节情志、和畅性情”。调节情志是心理卫生之本,“和喜怒”是“智者之养生”方法,“养生莫若养性”。③“恬淡虚无、少私寡欲”。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坦荡豁达,随遇而安,“病安从来”?④“形神相即、心身并调”。人的形体与精神互存互根,没有无形体的精神,也没有无精神的躯体,运动形体,可和畅气血,流通精气,促进运化,调节精神。

  2.2调摄方法①全德养性、清静养神。医家杨上善指出:“德全者,血气和顺”,“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正确的精神调养,一是立志养德,使“形与神俱”;二是遇事戒怒,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三是保持心理平衡;四是淡泊宁静、养心敛思;五是“宠辱不惊”。②情趣易性、动形怡神。即培养或发展多种情趣爱好,借此以分心怡神。此类方法很多,古代医家归纳出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与友交谈,赏山水花木等。③导引吐纳。其基本方法由调身、调息、调心三部分组成,称为“三调”。常用功法有“内养功”、“保健功”、“放松功”等。④药物保健。适时采用中药或草药调理脏腑经络,有助于舒缓情志,减轻症状。

  3常用干预方法

  3.1调欲法人的欲求状态可归纳为三种:不足、适度、过度。根据中医正治反治原理,调欲分为三类:正治、反治、调中。正治有节欲法,反治有养欲法、导欲法、从欲法,调中有中适法(赏罚并用)。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欲求过高过强或欲求受挫而心理阻抗乃至情绪反应激烈者居多,故调欲路径以“抑情节欲”和“顺情从欲”为主。抑情节欲法适用于“多欲之人”,即欲求目标过高、过多、过强而致心理冲突者。顺情从欲法则适用于自我克制强烈、欲求受挫而心理阻抗乃至情绪反应激烈者,从其欲以解其欲。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