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向东 刁小莉 谢鹏雁 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21岁,主因“间断大量黑便3天”而入院。患者3天前晚餐后出现恶心、呕吐,排大量黑便5~6次,共约3.0Kg左右。就诊于当地医院,查Hb57g/L,予输血止血等对症处理:次日开始出现发热,T39℃,伴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转入我院。急诊室查:BP45/25mmHg,P140次/分,WBC21.3×109/L,Hb39g/L,PLT116×109/L,便潜血阳性,ALT98IU/L,AST112IU/L,予输血补液等治疗,患者神志转清:急诊行腹腔动脉造影,未见异常,收入病房。既往体健。入院查体:T38。3℃,BP100/55mmHg,R30次/分,P136次/分,嗜睡状态,重度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心律齐,未及杂音;腹部饱满,腹软无压痛,月十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8~12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后,予禁食、补液、抑酸、输血、止血、正肾冰盐水洗胃及抗感染等治疗,当晚再次出现大量黑红色便,予善宁50μg/h静滴,再次行腹腔动脉造影,未见异常。次日行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距幽门3.0cm处弧形隆起,近观中央为一脐状凹陷溃疡,呈火山口样,可见血凝块和新鲜渗血,周围黏膜隆起伴充血糜烂,局部予8%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止血后返回病房。当晚患者排5次黑便,共约2.0Kg,呕吐鲜血约200ml,Hb由113g/L降至97g/L,再次出现休克,转外科急诊手术。术中见小肠和大肠腔内积存大量陈旧血液:十二指肠球部后壁肠系膜对侧黏膜距幽门3.0cm处可见直径1.5cm的溃疡,周围有环堤,质韧。于溃疡远端切断十二指肠,并行胃大部切除,闭合十二指肠残端,胃、空肠吻合,空肠造瘘,返SICU。术后体温、肝功、血红蛋白渐恢复正常。病理结果: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下及肌间可见大片异位胰腺组织,呈分叶状,其间可见闰管及胰岛散在,胃黏膜呈慢性炎症。 讨论 本病例为十二指肠球部异位胰腺,在溃疡的基础上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为临床少见病。 异位胰腺,又称迷路胰腺或胰腺剩余,是胰腺隔离生长在非正常部位的先天异常或胰胚胎残余。因为胰腺原基与胚胎原肠粘连或和附近组织(如胃、十二指肠、结肠等)混合生长,随着原肠的旋转和纵行延长,将胰腺从基索拉到胃、十二指肠、空回肠等处,脱离原来的胰腺组织而形成。据不完全统计,35.8%分布在胃,18.2%分布于十二指肠,38.5%分布在空肠,少数在脐、胆总管、Meckel憩室、脾、肠系膜、横膈、阑尾或食管旁等处;常居于消化道的黏膜下层,其次为肌层,最少见于浆膜表面,一般直径为0.3~3.0cm。本病例异位胰腺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分布在黏膜下层和肌层,是临床常见的好发部位。 异位胰腺可分为两型:①完全型:具有所有内外分泌结构的异位胰腺;②不完全型:缺乏导管结构的异位胰腺。本病例异位胰腺病理切片可见闰管及胰岛组织,具有所有的内外分泌结构,因此属于完全型。合并溃疡的原因可能:一是胃酸及胆汁对胰腺组织的侵袭,二是异位胰腺分泌各种消化酶的刺激,破坏了黏膜的正常结构,从而导致溃疡、出血等。一般的十二指肠溃疡如发生在肠系膜的对侧,由于供血少而不易发生大出血;而本病例出血量特别大,以致多次出现失血性休克,原因可能是异位胰腺组织较大,供血丰富,溃疡侵及大的血管。 值得警惕的是,发生在正常胰腺的疾病同样可发生在异位胰腺,如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良、恶性肿瘤。异位胰腺还可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如其管口阻塞,可引起感染或形成囊肿:突入消化道,可诱发肠套叠或肠梗阻;临近Vater壶腹部或胆总管,可引起梗阻性黄疸而类似壶腹或胆总管肿瘤:异位胰腺发生胰岛细胞瘤时可出现低血糖;也有发生生长抑素瘤合并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报道。 本病术前或生前诊断较为困难,内科治疗效果差,且由于受胃酸及自身酶的刺激易发生溃疡、出血甚至恶变。故一经明确诊断即应手术治疗。十二指肠异位胰腺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牟向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