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涎腺囊肿

论文:腮腺淋巴上皮囊肿3例,论文

2009-11-27 www.govyi.com A +

【关键词】肿瘤淋巴上皮囊肿腮腺

腮腺区肿物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性疾病,以良性肿瘤多见,约占80%左右,其中以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最为常见,囊肿性疾病较少,约占良性肿瘤的6%左右,包括腮腺导管囊肿、第一腮裂囊肿、表皮样囊肿、淋巴上皮囊肿等,其中淋巴上皮囊肿约占6%左右,临床较罕见,多发生于口底和腮腺区等部位,易和其他肿瘤相混淆,临床很难确诊。我科近年收治腮腺淋巴上皮囊肿3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45~70岁。左侧腮腺2例,右侧腮腺1例。均因腮腺下极区无痛性肿物1~3个月来诊,无明显不适症状,进食无影响。3例临床检查见:患侧耳下区丰满隆起,肤色及质地正常,触诊肿物位于腮腺下极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2.0cm×3.0cm左右,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无结节,质地中等硬度,活动度良好,无明显波动感,肿物无压痛,面神经功能正常。彩色超声显示腮腺区内液性回声,边界清,其内可见点状回声漂浮,内无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1.2治疗方法经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在全麻或局麻下行肿物及周围部分腺体的区域性切除术,包括腮腺下极周围淋巴结,术中见肿物位于腮腺下极区浅叶深面,面神经颈面干后外方,胸锁乳突肌前外方。肿物为囊性,内含淡黄色液体,有少量固体沉淀物。术中肿物切除后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均回报为淋巴上皮囊肿。术后放负压引流48~72h,撤出负压引流后加压包扎一周,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血肿及涎瘘形成,术后面神经功能完好无面瘫出现,随访3年无复发。术后病理检查见: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附复层上皮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区域可见淋巴小结形成。

淋巴上皮囊肿,又名良性淋巴上皮囊肿[1]。主要发生于腮腺,也可见于口底,约占所有涎腺囊肿的6%。文献报道[2]天津市口腔医院15年诊治并经病理检查确诊腮腺囊肿35例,淋巴上皮囊肿15例,占42.9%。该病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明确。口腔的病变可能系慢性炎症使淋巴样间质及局限性上皮增生所致。腮腺的淋巴上皮囊肿的组织来源观点有两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可能与迷走到淋巴结中的腺上皮增生有关,另一种认为可能与腮器有关。Seifert等把淋巴上皮囊肿归属于涎腺的淋巴上皮病变,其中还包括良性淋巴上皮病、舍格伦综合征及化生型的Warthin瘤。

组织学检查见囊肿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附多层扁平上皮,上皮组织周围为大量淋巴样间质,其中有淋巴滤泡形成。有时在上皮中可见杯状细胞及皮脂腺。有的在囊肿周围可见复层鳞状上皮,表面可有角化。囊腔内含浆液性分泌物,其中可有脱落的上皮、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与淋巴液相似。有时在伴有角化的鳞状上皮周围可见含有核异物巨细胞的肉芽肿,偶尔还可见含胆固醇结晶的肉芽肿。在囊肿周围也可见局灶性阻塞性腮腺炎,但不如涎腺导管囊肿常见,且炎症反应轻[3]。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临床不易确诊,常诊断为涎腺良性肿瘤,多为术后病理明确诊断。该病临床特点有:多为单侧发生,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发病部位多见于腮腺下极,肿物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无结节,质地中等硬度,活动良好无粘连。囊肿直径大多在1.0~3.0cm,多数为单囊,少数可表现为多囊性病变。由于囊肿位于腮腺浅叶深面波动感不明显,临床检查多无波动感。超声检查显示腮腺区内液性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其内可见点状回声漂浮,内无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囊壁较薄。超声检查可定性,但不能确诊,但根据囊壁的厚度及液性暗区的形态,可与混合瘤液性变相鉴别。虽然病变为良性,但有文献报导单纯囊肿摘除易复发[4],因此治疗一般采用肿物及周围部分腺体组织的区域性切除术,同时包括腮腺下极淋巴结,术中需解剖出面神经颈面干及其分支,予以保护。术后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1]刘晓军,刘全发.腮腺淋巴上皮囊肿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8):859.[2]张文萍,陈瑞扬.35例腮腺囊肿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4(3):185-188.[3]俞光岩.涎腺疾病[M].北

百度中搜索:腮腺淋巴上皮囊肿3例
谷歌中搜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