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江西猪网首页>猪病防治>传染病>正文07.31: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预防控制来源:转载浏览:更新时间:2009-7-3111:40:24
在猪的所有疾病中,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因其重要的临床和经济意义而备受关注。它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多因子性疾病。是猪群在一定的应激条件下感染一种或多种病原从而使猪的呼吸系统表现出一系列的呼吸障碍综合症候群。传播迅速,猪只不分大小、品种、年龄等均可感染,且感染的猪只数量巨大。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虽不会造成明显的死亡,但是难以完全治愈、且易于复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低估,主要表现为感染猪群的生长发育、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下降,药物、疫苗和人工管理费用的增加,以及猪肉胴体等级降低和废弃率升高。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严重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影响养猪场的经济效益,成为养猪生产者的棘手问题。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生既可能是由侵袭呼吸系统的传染病,也可能是由呼吸系统以外的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环境、管理以及遗传因素等引起的,归纳起来有2大因素。
1.1病原因素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及产毒素D型)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渐进性及消耗性传染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作为原发性感染病原首先通过定居,黏附在猪鼻腔黏膜的上皮细胞纤毛内,然后在黏膜表面增殖,产生毒素,导致黏膜上皮细胞的炎症、增生和退行性变化。从而破坏上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屏障,造成猪体呼吸道抵抗能力的下降,继发病原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定居繁殖,2种病原持续在鼻腔内发育,造成严重的持续性病灶,引起疾病进行性发展。毒素侵入鼻甲骨,使猪鼻甲骨腹侧的下卷曲,从轻度萎缩变形到完全失去鼻甲骨形态。同时巴氏杆菌D型毒素会对肝脏造成退行性变化,影响饲料效率和日增重。巴氏杆菌D型毒素还可侵害长骨,造成生长发育受阻。
1.2环境管理及应激因素
饲养管理不善,环境卫生差,猪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尤其是A、D)、无机盐不足或缺乏,以及应激因素对本病的发生都有促进和加重的作用。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生不是偶然的,随着养猪模式的变化,猪群密度的增加,猪群总体免疫水平出现高度紊乱状态,加之抗生素的滥用和长期添加,呼吸系统屏障作用的完整性受损,导致呼吸系统局部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因此母猪、哺乳仔猪、仔猪到育肥猪各个阶段都表现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发生的问题。发病猪群表现初期鼻炎症状,出现喷嚏、流涕和吸气困难、躁动、甩头、拱地、摩擦鼻部、泪斑变化。继而表现鼻甲骨萎缩,鼻腔和面部变形,出现歪鼻,翘鼻、鼻缩短等特征症状。剖检病变上最特征性的病变是,鼻甲骨萎缩,特别是鼻甲骨下卷曲最为常见,鼻甲骨和鼻中隔均失去原有形状,甚至大部分消失。鼻黏膜充血、水肿,有黏性脓性渗出物蓄积。病猪体温一般正常,生长停滞、难以育肥,成为僵猪。
2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防控措施关键点
1)改善饲养管理,采用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降低猪群饲养密度,严格卫生防疫制度,改善通风条件,严格消毒,保持干燥、清洁、温暖,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呼吸系统屏障作用的完整性。
2)在引进种猪时,要进行严格检疫,严格控制种猪的引进关,防止将传染源引入。可以采用早期隔离断奶或药物早期预防等方式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3)结合猪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疫苗和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猪场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可以使用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二联灭活菌苗。妊娠母猪于分娩前2个月及1个月各接种1次。仔猪通过吮吸母乳获得保护。也可直接对1~3周龄仔猪接种,间隔l周再接种l次。
4)药物控制方案。抗生素治疗可明显降低感染猪发病的严重性。通过抗生素群体治疗能够减少繁殖猪群和断奶前后猪群的发病或病原携带状态。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对分娩前后的母猪及处于初生、断奶、转群、换料、免疫接种、运输等关键环节的猪群实施药物保健,常用药物有氟苯尼考、强力霉素、金霉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等,有计划地定期联合用药和轮换用药以提高预防保健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造成的经济损失
5)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与免疫监测方案,以掌握猪场疫病的动态,考察疫苗的免疫效果。
摘自《猪业科学》.-2009,(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