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人格障碍

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怎么办? 爱问知识人

2009-11-30 iask.sina.com.cn A +


老夫子
[圣人]边缘型人格障碍

此型患者在自我的边缘上反复出现危机为特点的一种人格障碍.这种危机以不稳定行为的特点来表现.这些人在情感,思维,意志各方面以不稳定性为其临床特点.他们反复就医,因其行为和临床表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方面的"疾病"倾向性,所以他们身上带着很多的病名,神经症里的所有病名在他们身上曾经都诊断过.

他们的表现是在各种事情上的不稳定性,每当见到这类人时人们很难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的主要表现在心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上的不稳定性.其不稳定性的临床表现如下:

1,情绪不稳定;患者具有反复无常的心绪,容易由正常心绪转为激动,焦虑或抑郁.
2,突发的暴力行为倾向:表现为患者具有对自己行为的不能控制性,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具有明显的冲动性.他们的这种情绪也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如患者由亲人和朋友的眷爱和依赖转变为难于忍受的亲密性,他们对他人的理想和价值观以及态度上也是常常变幻莫测的,身边人很难理解他们的转变是从何而来.他们的爱好,兴趣,甚至职业也是可能较频繁地转换,身边人无法理解他们到底想做什么.他们的不稳定性是广泛的,他们反复出现自伤行为和自杀企图,他们的自杀行为以大计量地用药和割腕等方式来表现,他人看起来很像自虐行为.
3,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是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对自己的一种总括性主观评价.自我同一性障碍是指对一种非始终一致或矛盾的自我形象.有些时候他们对自己的性别也是矛盾的,他们可能为自己是同性恋患者而惶恐不安.
4,他们很怕独处:他们无法忍受孤独,他们似乎无法享受清静的生活,在独处时他们会莫名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此型患者应与抑郁症相鉴别,此型患者没有长期的忧愁,不存在自责和罪恶感可做鉴别.患者以反复自伤行为是比较有特点的临床表现.

治疗上主要以行为疗法和适应社会的锻炼.

边缘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又称为深层心理学或心理动力学,而心理动力学更是精神分析发生发展更广泛意义上的涵盖,是探索精神世界中潜意识的科学,也是迄今为止,在心理学范畴中影响最大的学说。精神分析着重对因个人内在矛盾所引发的冲突加以分析,通过持续的个人接触,帮助澄清病人潜意识中影响其生活的部分,并对分裂部分与被确认的自我部分进行整合。如潜意识中的负罪感会让人表现为压抑,工作障碍或自虐,甚至严重的抑郁,精神分析可在澄清内在不确认的,能导致精神障碍有关症状的部分,将病人潜意识的动机提高到被认识的层面,使病人得以解脱[2]。

  本例突出的症状是紧张、恐惧、焦虑、抑郁、自伤、自杀,临床上也符合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但进一步了解还会发现:其自幼有逃学、不信任他人、没有亲密朋友、酗酒、性乱、违纪等行为,表明他最大的问题是人格问题,因此,考虑其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对他的全部症状就不难以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是近二十年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研究得较多的一种人格障碍,并也有了一整套的心理动力学诊治方法。按照Kernberg的观点,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有如下几个特征:

  1、慢性、弥散性的波动性焦虑。

  2、多相的神经症----诸如严重的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恐怖症状,强迫症状,分离走神现象,疑病症等等。

 3、多相的夸张的性行为倾向。

  4、传统的潜在精神病人格结构DD分裂性人格,偏执性人格,轻躁狂或循环型人格。

  5、冲动性神经症或成瘾:病人表现的是反复需要满足的驱力冲动发作的严重人格病理。

  6、低层次的人格障碍DD临床表现为低层次的防御机制如分离,投射,抵毁,否认等.此例病人完全符合上述特征.

  按心理动力学的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的内心主要冲突起源于前恋母期(口欲期),病人早年生活经历中有明显的母DD婴关系紊乱[3]。此例病人出生后不到一岁就与母亲分离,被送给奶奶代养。面对爷爷奶奶的溺爱与父母的严厉无法加以整合,使他的内部心理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这种矛盾情感使他从未有过彻底的安全感,他不知道如何面对外来的爱与恨,因此,焦虑油然而生。由于存在有这种焦虑,使得他力图用分离(spliting)(把正性和负性的自我和正性和负性客体形象分离开来,比如情绪的喜怒无常…),否认(deny)(有意不理会重要的现实,如逃离部队,与女友发生性关系会出现严重问题…)等防御机制对焦虑进行控制。在其随后的心理发展中,早期心理发展的紊乱,不但没得解决,相反得到了强化。当他3岁(处于肛欲期),回到父母身边时,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照料,经常听到父母的争吵,独自一人去上幼儿园,使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进一步加重。当他步入俄底浦斯期之后,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和一个软弱可怜的母亲。此期所产生的阉割焦虑和早期的焦虑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焦虑。这种焦虑使这个对母爱产生怀疑,感到世界不安全的儿童,过早地接近父亲,提前体验到恋母冲突[3]。他只能通过与父亲认同来解决性别和性的冲突,并获得从母亲那里得不到的母爱。

  到了青春期,性的发展非常迅猛,相应的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他有强烈的性冲动需要释放,而超我(道德感)又非常弱,虚弱的自我夹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摇摆不定,不能自控而陷入了青少年危机之中。加之,他过早认同的对象DD父亲本身就具有边缘型人格的特质(喜怒无常,内外不一,一方面对患者管教很严,另一方面又很放纵,如带孩子看色情表演,对孩子性乱视而不见,等等……),对他的人格偏离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理解了病人的基本冲突和防御机制之后,我们对他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奇怪行为就比较容易地加以理解。他过早地找女朋友,建立性关系,是他用于控制早年分离体验,害怕失去父母的一种补偿方式。不愿当兵,反复违纪,逃跑,是他避免与父母的分离所产生焦虑的强迫性重复行为,而逃离部队将会受到惩罚这一现实大大地激发了他对早年阉割焦虑的恐惧。由于患者采用了否认(掩耳盗铃)这一防御方式,使患者对紧张和恐惧的原因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愈演愈烈,最后只好选择自虐、自伤、自杀的方式来回避由超我惩罚所带来的焦虑。

回答:2006-11-0413:16共0条评论...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