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人格障碍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2009-11-30 qkzz.net A +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研究进展推荐到首页 □刘玎卢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第11期1/10页123...10
  【关键词】青春期;人格障碍;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859-06
  
  以往对成人人格障碍病因学的研究,通常集中于考察早期虐待以及忽视对人格障碍的预测作用,然而从儿童期遭遇不良环境到成年期形成固化的人格障碍,其间历时漫长,个体在青春期社会化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目前仍不甚明了。对青少年群体的调查发现,符合人格障碍诊断的青少年所占比率与成人相仿,而且人格病理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社会功能[1]。虽然对青春期人格障碍的病理实质仍存在争议[2](人格障碍诊断一般只针对18岁以上成人,但国外对青春期人格病理的研究仍沿用“人格障碍”一词(adolescentpersonalitydisorders),为保持一致性,本研究采用国外研究通用名词的译名:青春期人格障碍),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需要关注青少年的人格偏离状况,并认可青少年人格异常与成人人格障碍之间存在一致性,这对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研究者可以将焦点集中于更早期人格症状的影响因素,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人格发展出现异常的复杂机制。当前对于青春期人格障碍病因学的研究,已经涵盖了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先天遗传因素、早期社会环境因素、早期家庭互动以及早期轴Ⅰ障碍。
  
  1青春期人格障碍的遗传性
  
  双生子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具有相当比例的遗传成分。正常人格特质的遗传性可以解释个体差异的45%到50%,这表示个体的人格差异中约有50%是遗传影响的结果[3]。由于遗传因素对正常人格的影响如此之大,研究者推测这些因素也很有可能影响人格障碍,目前研究者估计遗传因素可以解释人格障碍总变异的40%到60%[4]。
  Coolidge等(2001)为调查人格障碍的遗传性[5],对112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双生子进行研究,其中包括70对同卵双生子和42对异卵双生子。研究发现青春期群体中,所有人格障碍在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都远高于异卵双生子。12种人格障碍的平均遗传度系数高达0.75,其中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系数最高(0.81),最低为偏执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0.50)[5]。Jang(1996)发现483对成人双生子的66个人格障碍特质的平均遗传度系数为0.44[6]。这个结果表明青春期人格障碍的个体差异具有很大程度的遗传效应,而且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人格障碍的遗传效应与成年期人格障碍特质和正常人格特质的遗传效应相仿,甚至比它们更高。
  
  2高危环境因素
  
  青春期人格障碍的高遗传性仅能说明一些偏离正常的行为特性可能会随父母基因遗传给后代,而环境因素将对遗传效果的表达起着阻碍或促进作用。如父母患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可通过基因遗传使其后代品行障碍的易感性增强,而家庭环境本身也会增加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风险。Cohen(1996)对717名儿童进行为期17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影响成人早期人格障碍的儿童期危险因素,结果发现低水平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福利支持,单亲家庭,父母冲突,父亲或母亲的反社会性,以及父母的疾病和死亡都与后代的人格症状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20)[7],早期不良的父母行为将增强成人早期任何一种人格障碍的危险性[8]。
  2.1不安全依恋对青春期人格障碍的影响
  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Bowlb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依恋理论,他认为婴儿与其照顾者之间会形成一种情感联结,即依恋。依恋作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的表征,将母婴关系内化而形成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表象并影响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依恋可以用两个独立维度来衡量:焦虑性维度和回避性维度。焦虑性维度反映个体对分离和抛弃的恐惧,而回避性维度则反映个体对情感亲密和关系依赖的不适应。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利用这2个维度将依恋分成4个重要的类型:过度关注型依恋(高焦虑低回避),恐惧型依恋(高焦虑高回避),拒绝型依恋(低焦虑高回避)和安全依恋(低焦虑低回避)[9]。依恋理论引入临床心理学中的研究集中于考察不安全依恋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人格发展以及精神病理的影响。早期研究已发现不安全依恋与行为抑制是焦虑症状的重要原因[10],不安全依恋也是抑郁的稳定的易感因素[11],此外,不安全依恋型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更高,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12]。早期母子互动不良所产生的不安全依恋,是其后成长过程中精神病理发病的广泛基础,因此研究者推测依恋理论也可以帮助理解人格障碍的产生与发展。Brennan和Shaver(1998)对140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研究11种DSM-Ⅲ-R人格障碍和依恋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Bartholomew划分的四种依恋类型当中,恐惧型依恋被试患分裂样型、分裂型、偏执型、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安全型依恋组(分布率分别为40.8%对8.5%,39.1%对16.2%,34%对29.7%,38.2%对20.3%),过度关注型依恋被试患分裂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安全型依恋组(分布率分别为27.3%对16.2%,39.7%对27.4%),拒绝型依恋组患分裂样型人格障碍的比率高(46.5%),此外过度关注型和恐惧型依恋被试自我报告的11类人格障碍症状水平均高于安全型依恋被试(平均症状数分别为3.54,3.54和2.32),而拒绝型依恋组除表演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外,其他型别的人格症状均显著高于安全型依恋组(平均症状数为3.10)[13]。Crawford等(2006)对678名青春期被试进行考察,研究依恋模式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安全依恋以及人际攻击性与青春期人格障碍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其中青春期A类人格症状与低焦虑依恋和高回避依恋相关(r分别为-0.12和0.22),反映了拒绝型依恋模式;青春期B类人格症状与过度关注型依恋相关(r分别为0.21,-0.14),而青春期C类人格症状同样与高焦虑性和低回避性依恋相关(r分别为0.22,-0.14),反映出其过度关注型依恋模式[14]。青春期B类人格症状和C类人格症状都与过度关注型依恋相关,所以单从依恋风格很难将二者区分。Crawford发现如果同时结合人际攻击性便可以更好地区分这两种症状,正如反社会型、边缘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所表现的敌意与攻击性那样,B类人格症状与高人际攻击性相关(r为0.32),而C类症状恰恰相反(r为-0.17)[14]。1/10页123...10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