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面肌痉挛

针刀治疗面肌痉挛

2009-12-01 www.zg-zd.org A +

针刀治疗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半面痉挛(hemifacialspasm),为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中年以上女性较多见。

【局部解剖】

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人类面肌较其他动物发达,这与人类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思维和语言活动有关,人耳周围已明显退化。

1.颅顶肌阔而薄,左右各有一块枕额肌,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并与头皮紧密结合,而与深部的骨膜侧隔以疏松的结缔组织。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作用: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2.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作用:使眼裂闭合。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后面,故当肌收缩闭眼时,可同时扩张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向鼻腔。

3.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上提下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在面颊深部有一对颊肌,此肌紧贴口腔侧壁,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以外拉口角。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由收缩时关闭口裂(闭嘴)。

4.鼻肌不发达,为几块扁薄小肌,分布在鼻孔周围,有开大或缩小鼻孔的作用。

二、面神经解剖

【病因病理】

原发性面神经痉挛的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在面神经传导路上的某些部位存在病理性刺激所引起。少数病例属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也有人认为颅内血管压迫面神经可引起面肌痉挛。

以上是现代医学对此病的认识,针刀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电生理系统的线路发生了故障,局部电流量增强所致。

【临床表现】

痉挛常自一侧眼轮匝肌起始,后渐扩展到同侧诸表情肌,惟额肌较少受累。抽搐呈间歇性不规则发作,不能自控。疲劳、情绪激动,谈笑瞬目等可诱发或使之加重。除少数者外,抽搐时面部无疼痛。频繁发作可影响视力,言语与咀嚼功能。偶见患侧面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镫骨肌受累可致耳鸣和听觉过敏。长期持续痉挛可致面部联动与肌无力。本病罕有自然恢复者,如不治疗终将发生强直痉挛与面瘫。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肌电图显示有纤维震颤而无失神经支配等确诊不难。X线颞骨断层、CT、MRI,有助于排除面神经鞘膜瘤,听神经瘤等引起的面肌阵挛。此外尚需与特发性眼睑痉挛、局灶性癫痫、面神经错位再生、面部肌束的轻微颤动(肌颤搐)及儿童面肌习惯性跳动区别。

【治疗依据的理论】

根据针刀医学关于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学说和人体电生理系统的理论,用针刀调节局部电流量消除障碍,使电生理线路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使疾病得以治愈。

一、针刀治疗

调节电生理线路,针刀治疗以下各点。

1.面神经干在乳突尖与下颌骨髁状突作一联线,在联线中点处进针刀,针体与针刀刺入点平面垂直,针刀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刺入1~1.5cm处,沿面神经干走行纵行剥离2~3刀。

2.眼轮匝肌痉挛重者可加治以下两点①在面部眉的正中点,或眶上缘中点正对瞳孔处入针刀,刀口线与眼轮匝肌肌纤维平行,刺入后调转刀口,向眉两旁垂直切断部分肌纤维。②用同身拇指标(掌侧向外)水平放在眼下,拇指掌侧指关节横纹垂直正对瞳孔,横纹上端在眼眶下缘中点,横纹下端即眶下孔凹陷处即为进针刀点(此为眶下神经起始部),刀口线与身体横轴平行,针体与针刀刺入点皮肤平面垂直,刺入0.2~0.3寸,先纵行再横行剥离2~3刀。

3.面口肌痉挛重者可加治以下两点①仰靠位或仰卧位,在双侧鼻翼外缘中点平齐的鼻唇沟向内侧各定一点,用针刀向内上刺入,刀口线与鼻翼线平行,刺入0.5~1寸,先纵行再横行剥离2~3刀。②在下颌部,下唇的下方,颏唇沟中央的凹陷处左右旁开1寸处,刀口线口轮匝肌的肌纤维平行,刺入0.3~0.5寸,调转刀口垂直剥离2~3刀。

上一篇:一种基因变异可能导致早期冠心病下一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