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 我们了解这种病吗?

2009-12-03 www.cmt.com.cn A +

间质性膀胱炎:我们了解这种病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杨勇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膀胱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症状以尿频、尿急和膀胱疼痛为特征。

早在1887年就有人提出IC这种疾病。但是,近100年来,该病并未被广大医生所认识,许多医生甚至认为这种疾病不存在;即使认同这种疾病可能存在,诊断也是一个问题;既便能诊断,也难以找到确凿的证据证实,而且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IC的复杂性表现在:临床症状多样,没有确切病因,病理生理表现也不甚明了,而且无单一有效的治疗手段。IC的研究资料常使学者们感到很困惑,因为不断出现的研究结果相互矛盾,造成对该病的理解进一步复杂化。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

1987年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病和肾病研究所首次制定了有关IC的诊断标准(见表)。由于该诊断标准出台的最初目的是严格IC的诊断,以便进行与之相关的临床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该诊断标准过于严格,可能会导致60%有相关症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患者得不到相应诊断。目前的研究认为,IC的症状与泌尿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胃肠道和盆腔底部等部位均有关系,因此疼痛可能来自膀胱、尿道、前列腺、阴道或盆底。

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

有关I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尽管有包括自身免疫在内的多种学说,但其主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为膀胱血尿屏障被破坏,导致尿中钾离子等各种有害物质渗入膀胱粘膜下,引发了一系列症状。

以Hunner's溃疡为特征的IC,其病理检查有明显的肥大细胞浸润,发病机制可能与过敏或自身免疫有关,抗组胺药物能有效治疗有肥大细胞浸润的IC也证实了这种可能。

近年来发现,IC患者尿中抗增殖因子(APF)明显升高,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HB-EGF)明显减少,提示尿中可能出现某种机制导致膀胱黏膜生长受到抑制,使血尿屏障受到破坏。

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及进展

有关IC的治疗并不乐观,治疗方法多本身即意味着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IC的病因多样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刺激性食物与该病有密切关系,改善饮食是基础治疗之一;生物反馈和盆底肌训练的疗效有限;止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者的痛苦,但并不能治愈该病;抗组胺药物可能对黏膜有肥大细胞浸润的IC有一定疗效;膀胱灌注治疗药物有二甲基亚砜、辣椒辣素、树脂毒素、肝素和透明质酸钠等,起消炎、止痛和黏膜保护作用;严重的IC患者膀胱容量减少,但是行膀胱扩大术甚至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也有疼痛不缓解的可能,应慎重选择。

近年来较为令人鼓舞的进展有:有关硫酸戊聚糖钠治疗轻中度IC已经进行了大样本临床研究;应用IntertSim系统进行骶神经电刺激神经调节治疗,不仅能有效缓解膀胱疼痛,也能有效治疗盆底疼痛,研究还发现,神经调节治疗能降低尿中APF,并恢复HB-EGF水平,有助于改善膀胱黏膜血尿屏障。



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病和肾病研究所有关间质性膀胱炎研究的诊断标准

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膀胱疼痛或尿急

2.典型的Hunner's溃疡,或红斑症(10个红斑/象限,在3个象限以上,麻醉下水扩张时)

出现以下任何一项可排除

1.清醒状态时膀胱容量>350ml

2.膀胱容量至150ml时仍无强烈尿急感

3.尿动力学显示有膀胱非随意收缩

4.症状持续时间<9个月

5.无夜尿增多

6.抗感染、抗微生物、抗胆碱能和抗痉挛药物能缓解症状

7.清醒时白天排尿次数<8次

8.近三个月内有细菌性膀胱炎或前列腺炎

9.膀胱或输尿管结石

10.阴道炎或活动性生殖器疱疹

11.子宫、宫颈、阴道,或尿道癌

12.尿道憩室

13.环磷酰胺,或其他任何化学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或放射性膀胱炎

14.膀胱良性或恶性肿瘤

15.年龄<18岁

责任编辑刘靖泌尿外科专刊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ChinaMedicalTribuneCopyright(c)2000
AllRightsReserved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