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巨球蛋白血症

20

2009-12-04 www.91sqs.com A +

Waldenstrom在1944年首次报道了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essentialmacroglobulinbemia),故又称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本病为一种幼稚B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以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骨髓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和血中单克隆IgM增高为特征。

IgM是由5个双硫键连接5个单个体组成的五聚体,含10个重链(μ链)和10个轻链(κ或λ链),是免疫球蛋白中分子量最大(9×105)的一种,故称为巨球蛋白。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之外,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常见于:①癌肿,如支气管癌、胃肠癌、子宫癌及上皮癌等;②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何杰金病及网状细胞增多症;③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及类风湿性关节炎;④慢性感染,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梅毒及黑热病等;⑤肝硬化及Felty综合征等。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血清IgM含量不很高,约占总蛋白的15%,沉降系数<19s。Delalla对143名正常人做血清超速离心检查,发现19s巨球蛋白仅占总蛋白的(2.5±1)%(3g/L)。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4岁,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血浆中异常巨球蛋白的浓度。可分为无症状型、缓慢进展型及进展型。血清单克隆IgM大多数占总蛋白的30%以上,1/3病人的巨球蛋白有冷凝集的特性。严佩华等报道1例血清IgM为60g/L(沉降系数为19.8s)。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IgM,能使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粘着,形成高黏滞血症。虽然IgG型和IgA型多发性骨髓瘤时IgG在血浆中聚集及IgA共价联结成多聚体,可发生高黏滞血综合征,但远较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为少见。一般认为血浆中异常免疫球蛋白浓度超过50g/L者易发生高黏滞血综合征。

高黏滞血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①神经系统,如头痛、头昏、眩晕、复视、耳聋、感觉异常、短暂性偏瘫及共济失调,称为Bing-Neel综合征;②眼部病变,如视网膜出血、静脉节段性充盈增粗及视乳头水肿;③心脏增大,心律紊乱及心力衰竭;④出血倾向,如齿龈、鼻衄、中耳出血,皮肤黏膜紫癜及肢端青紫。

体格检查往往有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伴有正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有以下特点:①血沉快速,红细胞串连呈缗钱状。周围血中可见到小淋巴样细胞或浆细胞样淋巴细胞。②血清蛋白电泳可见M成分蛋白,免疫电泳见到单克隆IgM明显增多。IgM分成中80%为κ轻链,20%为λ轻链。吕世藩等报道4例血清IgM为20~50g/L,κ型和λ型各2例。Sia试验为巨球蛋白血症的快速筛选试验,将病人血清滴入蒸馏水管中,立刻出现沉淀。此外,巨球蛋白中约10%以上具有冷沉淀性质,遇冷呈胶冻状。③尿轻链蛋白阳性率为30%~50%。尿免疫电泳检查阳性率可高达90%。④骨髓检查,异常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这些淋巴细胞具有丰富的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等分泌型细胞的特征。⑤骨骼无溶骨性病灶。但张杏书等(1991)报告1例见到头颅及盆骨有弥漫性穿凿斑点状破坏。

巨球蛋白血症所致的肾损害,主要是由于下列原因:①肾脏淋巴样细胞浸润;②高黏滞血症;③淀粉样变性;④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肾内淋巴细胞浸润约50%~60%病人有之,显然较IgG型多发性骨髓瘤(<30%)为高,但肾小管内管型形成和”骨髓瘤肾”很少见到。如果继发淀粉样变性,则两肾明显增大,腹部检查时可以触及。当淋巴样细胞大量浸润时,尿中常出现IgM及淋巴样细胞对诊断很有帮助。由于高黏滞血症,血液黏滞,血流缓慢,加以凝血机制障碍,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栓中含有多量IgM,但纤维蛋白较少,故有”假血栓”之称。肾小球基底膜内侧有IgM沉积物,光镜下,呈高度嗜酸性,PAS染色呈深紫色,trichrome染色呈红色或绿色。此外肾小球系膜区也有PAS染色阳性沉积物,系膜呈结节状,在光镜下不易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相鉴别。

本病的肾损害表现为蛋白尿,通常为轻度至中度,但偶可发展为大量蛋白尿,出现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为非选择性,常伴有血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氮质血症,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脱水时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减低血浆巨球蛋白浓度及高黏滞血症。苯丁酸氮芥口服,每日6~8mg或环磷酰胺每日150~200mg口服,以抑制巨球蛋白合成,氮芥及皮质类固醇也可使用。有人认为采用M2治疗方案可取得较满意效果。青霉胺可使巨球蛋白裂解,0.2g每日3次。高黏滞血症明显者应立即采用血浆置换疗法,可使症状迅速缓解。国内刘本淑等应用国产LXF-I型血细胞分离器做血浆置换治疗本病,使病情稳定。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也可试用。

有些学者依其预后将本病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者未经化疗可生存8年,甚至15年。恶性则病情进展迅速,平均生存期为3~4年。若起病时无明显贫血,血清IgM浓度较低(<23g/L),白蛋白正常(>30g/L),则预后较好。

・钱桐荪・

[本帖最后由管理员于2008-6-1914:39编辑]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