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肌痉挛的神经康复综合治疗

2009-12-04 www.daifumd.com A +

肌张力增高和肌痉挛是神经外科、康复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为神经康复治疗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脑损伤、脑血管病患者约有2/3的人不同程度的留有后遗症,包括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精神异常等。患者部分或全部的失去了生活能力。

脑损伤和脑卒中后偏瘫,受损的是皮质对运动的控制能力,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质以下中枢的运动、反射释放,从而出现了异常的肌张力、异常的运动模式及病理反射。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常出现肌张力增高,甚至痉挛。在肌张力达高峰时如不能及时降低,就会影响分离运动的出现及向正常运动模式的转换。患者受轻微的外界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肌肉痉挛,严重者肢体呈持续的强直痉挛状态,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训练,使运动机能恢复受阻,并妨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偏瘫的康复训练中,首先应降低过高的肌张力,才能学习正确的动作、平衡和协调功能。患病后3个月内是脑功能及偏瘫运动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因此抓紧早期的康复治疗,对防治废用性萎缩、防治关节肌肉僵硬挛缩及防止遗留偏瘫后遗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善痉挛的有效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科针对脑损伤和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过高的肌痉挛,而采用一系列综合神经康复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给予骨骼肌松弛剂巴氯芬片(枢芬片),用法:初始剂量为5mg,每日三次,应逐渐增加剂量,每隔3天到6天增服5mg,直至所需剂量,但应根据病人的反应具体调整剂量。常用剂量为每日30mg至75mg。如果用药期间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达每日最大剂量仍无效时立即缓慢减药至停药。巴氯芬对轻、中度痉挛效果较好,结合肢体功能训练综合进行,早期合理神经康复治疗,减少痉挛出现,预防挛缩,防止异位骨化,改善肢体功能状态。

康复疗法:正确体位摆放:在床、椅子、轮椅上应采取抗痉挛的正确体位。被动运动:被动活动患侧上下肢各关节,尽量保持关节和软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2次/日,30分钟/次。持续牵张训练:首先被动牵引痉挛所影响的关节到其活动范围的极限,然后由康复治疗师双手握住需要牵张关节的两端,固定关节的近端部分,牵拉关节的远端肢体,牵拉持续15-30秒/次,重复5-10次。按摩:对痉挛肌进行手法按摩,2次/日,10分钟/次。站立训练:可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或平行杠内进行站立训练,2次/日,30分钟/次。

电针:针对脑损伤偏瘫、痉挛的肢体,予常规的针灸留针后,接电脉冲治疗仪,频率调至80-100Hz,分别调整适当电流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病人能耐受,针体、前臂及小腿细微颤动为度。每日1次,每次20分钟。针灸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达到运动功能恢复的目的。电脉冲刺激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肌张力作用。80-100Hz电针治疗,频率80-100Hz电脉冲刺激,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先对感觉神经起抑制作用,接着对运动神经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缓解下肢伸肌痉挛。明显改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电针治疗能较好的缓解脑损伤后偏瘫痉挛。对脑损伤后偏瘫的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痉挛机(电生物反馈-肌电治疗):对拮抗肌组(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肌电反馈刺激治疗,30min/d,2/日。痉挛机可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电刺激,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延缓肌肉萎缩,增强肌力,还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

康复教育:可通过讲授偏瘫后肌痉挛的基本知识,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神经康复治疗过程时间长,并十分繁琐,需要患者长期坚持,通过对患者的教育,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信心,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各种神经康复综合治疗,一般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每个疗程做功能测评:评定肌张力、生化能力等,评估康复治疗效果,依据患者恢复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过一系列的神经康复综合治疗后患者Ashworth分级法评定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善,说明联合应用巴氯芬及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损伤及脑卒中所致偏瘫过高的肌张力,在降低肌痉挛和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康复。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