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

2009-12-04 www.chinesemedicines.net A +

本病是一种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是指各种病菌所引起的骨髓腔、骨和骨膜的炎症的统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长骨.,胫骨上端和股骨下端是化脓性骨髓炎的好发部位。致病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化脓细菌经血运感染而发病。血白细胞增高,可达30×109/升以上,血的细菌培养常为阳性。

中医将化脓性骨髓炎归人“附骨疽”范畴。病因为疔疮、疖肿病后,余毒湿热内盛,深窜人里,血凝毒滞,损筋蚀骨;兼因肝肾不足,气血两亏,全身和局部骨骼抵抗力降低而发病。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名称各异,生在大腿外侧的称附骨疽;生在大腿内侧的称咬骨疽;生在手足腿膊部等处,溃破后露出腐骨的称多骨疽。

起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口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初起患肢疼痛彻骨,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3~4星期后,身热持续不退,局部色红胖肿,骨胀疼痛加重,为酿脓期。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形成窦道,日久患部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用药线或探针探之,常可触到粗糙死骨,此时已转为慢性骨髓炎。此后炎症反复发作,形成多个窦道,并时有小骨片排出。X线检查在发病2星期后可显示,4星期后或更晚可发现死骨。

分二型。①风寒湿邪型:患肢筋骨隐隐酸痛。不红不热,胖肿和骨胀不明显,有的痛如锥刺,患肢不能屈伸转动,苔白腻,脉紧数或迟紧。在患病后1~3个月化脓,苔转黄腻,脉滑数。②余毒.湿热,或跌打损伤瘀热型:起病急骤,先有寒战,继而高热达39-40℃,口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患肢疼痛彻骨,胖肿、骨胀明显;患病后34星期化脓,全身高热持续不退,脓出初多稠厚,渐转稀薄,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形成窦道、瘘管。

[养生及治疗原则]

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温经散寒。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①可应用清热化湿,行瘀通络的中药,如当归、赤芍、金银花、紫花地丁、贝母、茯苓、牛膝、黄柏、丝瓜络、桑枝。再随证选用中药,如风寒湿邪型选用独活、桑寄生、秦艽、桂枝、赤芍、当归、牛膝、茯苓、防己、细辛,成脓时加生黄芪、炙穿山甲、皂角刺。②中成药选用小金丹0.3克,每日2次;西黄丸1.5克,每日2次。

2.外治法初期,余毒湿热或损伤瘀热型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风寒湿邪型用阳和解凝膏掺阴毒内消散或桂麝散,或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有消肿之功。溃后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以腐蚀使疮口扩大,后改用/k-"丹药线、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脓尽,改用白玉膏或生肌散。

3.手术法成脓期宜早期切开引流。

4.垫棉法有空腔或疮口较深时,用垫棉法压迫,促使疮口愈合。疮口愈合后,仍需继续垫棉缠缚2星期,继续服用清热消炎片、四季清片、抗炎灵片或长效磺胺,以及其他抗生素。

5.针灸法初期用隔姜(蒜)雷火针灸或熨风散温熨。成脓期用火针烙法排脓。

6。体位法早期用持续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以利患肢休息,防止畸形和病理性骨折。

7.食疗方①熟地30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姜炭3克,麻黄3克,黄酒20毫升,同放锅内,水煎25分钟,过滤取汁,再人粳米100克,羊肉100克(洗净,切碎),加适量水,煮粥服食。②肉骨头煮汤饮服,取以骨补骨之意。用于慢性骨髓炎。

骨髓炎患者要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如牛肉、禽蛋、豆制品、苹果、橘子等各类水果。化脓性骨髓炎日久不愈,形成慢性窦道,排脓不止,耗损精液,筋骨受损,气血不足,更应注意饮食调摄,补充营养。

慢性骨髓炎如有较大死骨,一定要设法取出死骨后才能治愈。骨髓炎由于骨质被破坏,故要注意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期宜选用疗效较高的广谱抗生素,可根据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度试验,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疗法。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