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仔细查体对滑疝的诊断非常有帮助,下列情况应高度怀疑腹股沟滑疝的存在:①腹股沟区存在较大且较难回纳的疝块,患者平卧位手法进行回纳,放手压力解除后疝块很快膨出者;②疝块虽已回纳,但阴囊颈部仍感精索肥厚或有伴行物,或者内环口较大,检查时手指与外环间似觉有内脏组织者。腹股沟滑疝是一种特殊而少见的类型,可以是腹股沟斜疝,亦可是腹股沟直疝。其解剖特点是覆盖脏器的腹膜脏层随同脏器一同经疝环向外滑出,疝囊壁的一部分由不完全被腹膜脏层所包绕的脏器构成,同时滑出的脏器又构成了疝内容物。根据疝囊与脏器的关系可将滑动疝分为3型:Ⅰ型疝囊内滑动疝,滑出之脏器有较完全的腹膜覆盖,游离于疝囊中,但无肠系膜。实际上该型滑动疝脏器紧邻疝囊颈部或接近疝囊颈部并有部分器官经一侧突出在疝囊腔中。Ⅱ型疝囊旁滑动疝:滑出脏器有部分腹膜,此型最为常见。Ⅲ型疝囊外滑动疝:滑出之脏器大部分在腹膜外,仅小部分与疝囊连接。本次研究6例滑疝中5例为Ⅱ型,另1例为Ⅲ型。对于滑动性疝,术者要认真思考,并回忆病史及体检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术中冷静对待出现的困难及意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脏器损伤。如在分离过程中发现较粗大的血管或遇有肌肉组织等,组织容易渗血,切勿随意切割,强行分离。只要时刻想到有滑动疝的可能,就可减少损伤的发生。对滑动疝的处理比较理想的是采用腹股沟切口内联合腹腔切口疝修补术(LaRoque法),将参与组成疝囊的脏器与疝囊的其他部分分离,关闭活动脏器的腹膜裂口,使之形成由壁层腹膜组成的疝囊,然后再按照腹股沟疝的要求高位结扎或缝合,修补并加强腹壁。但有时患者在手术体位时,加上麻醉因素后,脱出的脏器已经复位,诊断滑动疝实属困难,特别是Ⅱ、Ⅲ型。
经过仔细的寻找如仍未发现疝囊,则可能在腹股沟管后壁寻找直疝或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寻找股疝或闭孔疝。有时通过进一步游离腹外斜肌上瓣,偶可发现越过联合肌腱的直疝;或者也可能通过切开腹横筋膜后找到位于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的间隙性疝或部分膀胱壁疝。肥胖患者有时则很难鉴别腹股沟疝和股疝或闭孔疝。这时需要向下游离或牵开皮瓣,暴露腹股沟韧带下缘到耻骨结节,寻觅股疝或向外膨出的闭孔疝。如疝囊寻找仍无结果,则应考虑诊断错误的可能,需查证是否存在皮下脂肪瘤、肿大淋巴结、大隐静脉曲张球或腰大肌脓肿等。本次研究有2例未寻找到疝囊,患者均较肥胖,腹膜后脂肪组织多,考虑为腹膜后脂肪组织下移,形成“疝”。经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随访患者未发现“复发”。
【参考文献】 1吴肇议.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术的新趋势[J].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5.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