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部孤立性斑块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1例ACaseofSecondarySyphiliswithSinglePlaqueontheFaceasMainRepresentation
李俊其,刘爱生,付兰芹,郑和义LIJunqi,LIUAisheng,FULanqin,ZHENGHeyi
[摘要]报告1例以面部孤立性斑块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患者女,31岁。右侧颌下肿物3月,右面颊部斑块2月。梅毒血清学检查:RPR(+)滴度1∶32,TPHA(+),FTAABS(+)。诊断:二期梅毒。经长效青霉素连续3周治疗后皮疹基本消退。
[关键词]早期梅毒;斑块,孤立性
[中图分类号]R75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089(2005)03-0162-0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右侧颌下肿物3月,右面颊部斑块2月。3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颌下肿物,约杏核大小,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重视。随后颌下肿物逐渐增大至核桃大,于2004年1月5日去北京肿瘤医院就诊,颈部B超及CT检查示右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行右颈部淋巴结穿刺细胞涂片,考虑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因诊断不明未予特殊处理。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于2004年1月30日来本院外科就诊,以“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收住院。住院后为行淋巴结活检,进行了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遂请皮肤科会诊。
追问病史,患者4月前曾有非婚性接触史,且为口交。1月后发现颌下淋巴结肿大,2月后发现右面颊部起皮疹,开始为小片红斑,约1cm,不痛不痒,随后逐渐增大为红色斑块。梅毒血清学复查结果:RPR(+),滴度1∶32,TPHA(+),FTAABS(+),根据以上临床特点可明确诊断为梅毒,遂转入本院皮肤科进行治疗。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头痛、头晕及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既往体健,有慢性咽炎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尚可2cm×3cm,,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鳞屑(图1)。双手掌、足跖、躯干、四肢、外阴、肛周未见类似皮损。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均正常,抗HIV抗体(-),胸部X线和心电图均未见异常。组织病理(右侧扁桃体):被覆鳞状上皮之增生的淋巴组织,鳞状上皮高度增生伴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诊断:二期梅毒。予以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连续3周治疗后皮疹基本消退,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右侧扁桃体糜烂面愈合。3个月复查RPR(-)。图1面部斑块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本病在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和粘膜(一、二期梅毒),晚期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如骨骼、心血管、神经系统(三期梅毒)。在临床中二期梅毒疹的皮肤形态多种多样,一般有斑疹、斑丘疹、丘疹、脓疱疹等,临床以斑疹和斑丘疹最为常见[1]。斑块形梅毒疹在教科书中很少述及,文献也很少报道。经查阅近5年国外文献仅发现了2篇有关斑块形二期梅毒疹的报道,这种皮疹常累及头面部、颈部、躯干、掌跖、肛门或生殖器部位[2,3]。而本例斑块形皮损仅局限在右侧面颊部,二期梅毒疹的好发部位却未见皮损,因此尤其值得引起注意。
此外,仅发生于面部的斑块形二期梅毒疹由于在临床上很少见到,易误诊为淋巴瘤、丹毒、狼疮性脂膜炎等疾病,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除详细询问病史外,还应注意进行血清学检查以排除梅毒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334.[2]FerhatE,DoganS.Multipleplaquesonthefaceandneckofamiddleagedman.Diagnosis:Secondarysyphilis[J].EarNoseThroatJ.2002,8(1):55-56.[3]KimL,CarlsonSweet,EricL,W,etal.MultipleannularplaqueonthefaceofaMiddleagedWoman.Secondarysyphilis[J].ArchDermatol.2000,Jul,136,(7)925-930.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100730[作者简介]李俊其(1968-)女,河北定州人,医学学士,主治医师,从事皮肤性病临床工作。
【性病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