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胆汁返流性胃炎

中医辨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宜讨论

2009-12-07 blog.gltcm.cn A +

1997年起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5例,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31.3岁;病程1月~15年,平均10.2年;胃镜检查:伴浅表性胃炎22例,萎缩性胃炎6例,食管下段或胃粘膜充血者11例。对照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9.5~67岁,平均年龄28.9岁;病程0.5月~18年,平均13.1年;胃镜检查:伴浅表性胃炎7例,萎缩性胃炎1例,食管下段或胃粘膜充血者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1〕:具有(1)持续性胃脘疼痛或饱胀、嗳气、恶心或呕吐、胃灼热感、返酸或吐苦水;(2)胃镜检查可见幽门有胆汁返流或胃粘液呈黄色;(3)ph值3.0。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分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3型,并排除阴虚及虚寒型。
1.3 治疗方法
  基本方药用:姜半夏10g,柴胡10g,白芍10g,郁金15g,厚朴10g,丹参15g,黄连5g。肝胃不和型加沉香10g,川楝10g,旋复花10g;脾胃湿热型加竹茹15g,茵陈15g;脾胃虚弱型加党参15g,白术10g,砂仁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饭后温服。对照组用西安杨森产多潘立酮每次10mg,每日3次饭前服;雷尼替丁每次150mg,每日2次口服。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1〕拟定:①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胃镜胆汁返流消失,食管下段或胃粘膜组织学正常;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胃镜胆汁返流明显减少,食管下段或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好转;③有效:症状、体征改善,复查胃镜胆汁返流减少,食管下段或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无变化;④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所见无改变或加重。
2.2 总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15(42.9)※6(17.1)10(28.6)4(11.4)31(88.6)※
对照组4(26.7)4(26.7)3(20.0)4(26.6)11(73.4)

  注:两组相比,※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例(%)〕

组别 胃痛饱胀嗳气灼热泛酸苦水
治疗组治前33(97.1)※30(85.7)※22(62.9)※25(71.4)※22(62.9)※
治后10(28.6)5(14.3)6(17.1)4(11.4)5(14.3)
对照组治前15(100)13(86.7)10(66.7)10(66.7)8(53.3)
治后7(46.7)5(33.3)5(33.3)6(40.0)3(20.0)

  注:两组相比,※P<0.01。
3 讨论
  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呕吐”等范畴,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主要涉及肝胆脾胃诸脏,其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不足、升降失常,标实为郁热上逆、湿热内蕴、胃络瘀阻。早期多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胆胃气逆。正如古人曰:“木气郁塞,而胆病上逆;木气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肝失疏泄,胆汁不入肠中助脾运化反上逆于胃而出现胃脘胀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嘈杂泛酸等肝胃不和之症。久病必虚,升清降浊失常,渐见脘腹痞闷,纳呆少食,便溏,乏力等脾胃虚弱之象。我们根据临床中本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等实证为主,采用柴胡、白芍、郁金疏肝利胆;姜半夏、厚朴和气降胃;丹参、黄连清热化瘀,苦辛相合,寒温并用。随证酌加沉香、川楝、旋复花行气降逆;竹茹、茵陈利湿化浊;党参、白术、砂仁益气健脾,标本同治。临床观察表明中医辨证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尤其在改善胃脘痛、饱胀、嗳气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说明中药具有保护胃粘膜、促进组织修复、改善胆道功能、阻止胆汁返流的作用〔3〕,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