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作者对本病采用了不同名称,诸如睫状神经痛,周期性偏头痛性神经痛,Harris神经痛,交感性偏侧脑血管扩张综合征,血管麻痹性偏头痛,自主神经性头面部痛,头部红斑性疼痛,组胺性头痛,Horton头痛或Horton综合征,岩部神经痛,特殊类型偏头痛,蝶腭神经痛,翼腭神经节神经痛,岩浅大神经痛,均指同一种疾病。有认为丛集性头痛系起源于一侧眼深部或周边部的神经节或神经末梢,应属神经痛一类疾病。以往将本病纳入偏头痛范畴内,属偏头痛的一个亚型,实际上它在发病机制上、临床表现上都与偏头痛不同,故应从偏头痛中分离出来。1988年国际头痛分类法已将其单列为一个疾病单元。许多学者推测本病的原因为一侧眼的深部、后部和周围的神经节或末梢神经障碍,均认为是神经痛的类缘性疾病,重视因交感神经障碍而引起周边部血管扩张性疼痛,作为血管性头痛的一种,以采取与偏头痛的类缘性疾病的观点。被诊为是蝶腭神经节的神经痛和翼管神经痛的患者中,不少是丛集性头痛,岩浅大神经痛同样诊断为本病。另一方面,Enlenberg(1873年)重视血管扩张为头痛的原因后,受到许多学者的注意,Horton(1939年)以血管性头痛新的综合征,把上述同种类的头痛,命名为红斑性头痛之后,这种头痛同样被组胺所诱发,所以称组胺性头痛,其自然发作的情况下,是内源性组胺的游离,引起颞侧头部血管的扩张,故命名为组胺性头痛。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是由一侧颈外动脉分支和一部分颈内动脉分支,特别是眼动脉的扩张所致。Broch等人报告,此病在发病中眼动脉搏动的振幅增加,其眼压也随之上升;Ekbon证实,上部综合征主要与颈外动脉有关,下部综合征主要与颈内动脉有关,发作中的动脉造影显示,颈内动脉接近虹吸狭窄,而眼动脉则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