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口蹄疫

发生口蹄疫的病因是什么

2016-05-19 求医网 A +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口蹄疫病毒目前有O、A、C、SAT1、SAT2、SAT3(即南非口蹄疫病毒1、2、3型)和Asia1(亚洲1型)7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几乎没有免疫保护力,感染了一型口蹄疫的动物仍可感染另一型口蹄疫病毒而发病。

一、发病原因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aphovirusgenus),外形呈球形,正20面体对称,直径30nm,无囊膜,分子量为6.9×106,完整的病毒为单链RNA,基因长度为8.5kb,完整病毒颗粒核酸占30%,蛋白质占70%。结构基本明了,由5UTR、3UTR和ORF组成,其中ORF内含VP1结构基因,VP2、VP3非结构基因和起始密码号和终止密码子等。VP1与病毒的免疫原性有关,也是病毒主要抗原所在位点。

病毒多型,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其7个血型为A、O、C,南非SATⅠ、SATⅡ、SATⅢ、亚洲Ⅰ型,以O型为常见。A型又分为32个亚型,O型11个亚型,C型5个,南非Ⅱ型3个,亚洲Ⅰ型3个亚型,最近报道口蹄疫亚型已增加到70个以上,各型无交叉免疫现象。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自然条件下,含毒组织和受污染的废料其传染性可达数月,高温和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碱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1%~2%氢氧化钠溶液,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有效,酚、乙醇、氯仿无效,该病毒对热敏感,60℃30min灭活,80~100℃立即灭活。

二、发病机制

病畜经损伤皮肤和消化道黏膜感染人体繁殖并扩散附近细胞,在皮肤上形成水疱,然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和皮肤、器官组织病变和相应症状,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诊断意义是部分病毒有心肌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三、病原介绍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c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