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误区有哪些

2016-08-30 互联网 A +

新生儿黄疸是许多初生孩子都会遇到的生理现象,也是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一般出现一周内的新生儿,大概两周后会自行消失,没有经验的家长可能对此并不了解,难免会惊慌失措,因此会在护理过程中产生一些误区,我们来看看关于新生儿黄疸的误区有哪些?  许多新生儿都会遭遇黄疸,据统计,我国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比例在足月儿大概50%,早产儿大概80%。由于新生儿黄疸具有分类不同、原因复杂及个人体质差异等原因,导致了新生儿黄疸问题的复杂性。  一、可以仅凭肉眼判断吗?  专家:治疗不是赌博  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存在着差别,我国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比例在足月儿大概50%,早产儿大概80%。肉眼可以观察的黄疸水平大概为5-8微克/分升,低于此值时肉眼是无法观察的。对于医生来说,新生儿黄疸没有正常值,只有一个参考的范围,因为每个宝宝的胎龄、日龄和发生时间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宝宝来说是正常的,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不正常的,所以黄疸水平在不同的宝宝身上会有差异。  其次,仅凭肉眼观察到的皮肤黄得程度无法判断出血液中黄疸的水平,因为存在这肤色的差异,同时在不同的光线下,所呈现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判断新生儿的黄疸水平是否正常,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儿科医生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做判断,普通家长还是应该接受医生的建议,切勿自行判断。  轻微黄疸对大部分宝宝没有什么伤害,这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不需要治疗。但严重的和一些高危因素存在的黄疸就可能对宝宝产生危害,最可怕的就是胆红素入脑造成的神经损伤。正因为如此,为了预防黄疸对宝宝大脑的损伤,有一部分宝宝需要住院接受医学治疗。  二、新生儿黄疸可以预防吗?  专家:没有可预防的方法  在极少情况下,如RH溶血病,这个疾病会产生黄疸,医院会在产前对孕妇进行检查,及时进行干预,但是这个疾病是十分少见的。除少数情况之外,新生儿黄疸是没有预防方法的,家长唯一能够做的是在出现黄疸症状的时候及时就医。  同时,我们建议,一定要勤喂母乳,有些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会比人工喂养的新生儿黄疸明显,但是这多数是喂养不当造成,而并非母乳本身。这时应该首先检查喂养方法是否恰当,而不是武断地停母乳。良好的喂养方式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促进胆红素从大便中排出,来减轻黄疸程度。因此这时更应该坚持母乳喂养,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8-12次/天(即2-3小时1次),每次尽量达到30-60ml奶量。  三、晒太阳可以当治疗吗?  专家:作用有限  太阳光直接照射能够帮助退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日光中蓝色波长光量有限,而且在家中很难做到裸露大面积皮肤接受日光,就算能做到也容易造成紫外线灼伤和受凉感冒。所以我们不建议依靠晒太阳来退黄。  目前最为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是照蓝光,它是波长425~475nm的蓝色可见光。光疗的常见副作用有:发热、腹泻和皮疹,但多不严重,停止光疗后很快能恢复,不留后遗症。所有宝宝接受蓝光治疗时都会戴上眼罩来保护眼睛,不用担心。现在还有新型的冷光源蓝光发明了出来,这种蓝光的副作用更小。  四、多喂水和葡萄糖水、多排尿可以退黄?  专家:本末倒置  在美国儿科学指南(即美国儿科学会公布新生儿黄疸诊疗新指南)上面已经明确指出,喂水和葡萄糖是非常不推荐的,它的弊大于利。因为胆红素在体内主要是通过大便排出,通过小便排出非常少。所谓多排尿可以退黄并不正确。对于肚量有限的小宝宝来说喝白开水和葡萄糖水会胀肚子,导致吃奶量减少,使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减少,反而不利于黄疸消退。  五、黄疸的时候能不能打乙肝疫苗?  专家:保留意见  乙肝疫苗在出生的24小时内会打第一针,一般的正规医院都会打,这时黄疸可能还没有出现,即便是出现了黄疸,也是住在医院里面,所以第一针不需要到防疫站。第二针是在宝宝出生后一个月,第三针是在出生后6个月,这是需要到防疫站里面打的。  目前,我国规定新生儿黄疸水平高的时候不能打乙肝疫苗,培儿屋对此持保留意见。其实,打乙肝疫苗的目的让宝宝产生抗体,如果不是感染乙肝而引起黄疸,培儿屋认为黄疸高的时候不能打乙肝疫苗是没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尽管如此,医学界对此依然有不一样的观点。  六、怀孕期间吃太多橘子导致新生儿黄疸?  专家:没有联系  吃太多橘子会导致人皮肤变黄,但是橘子的“黄”与黄疸的“黄”完全是两码事,黄疸的“黄”是由于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是人体内的一种化学产物,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中。新生儿出生后,开始自主呼吸,肺循环建立,有充分的氧气供应后,体内过多的红细胞开始被破坏,血红蛋白被分解后产生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因新生儿的肝酶尚未成熟,未结合胆红素不能经肝脏代谢而排出体外,在体内越积越多,从而使皮肤、黏膜等组织黄染,因此他们没有任何联系。  以上介绍就是新生儿黄疸的认识误区,相信大家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了。对此家长一定不能忽视其对孩子的影响,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悉心照顾孩子。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