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

2009-11-26 www.yongyao.net A +

  婴幼儿腹泻又称小儿肠炎,是由细菌,病毒或不明病因引起的水样便,便次增多,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发病原因为:  1)受外邪:冬春多为风寒入侵腹部,影响受纳运化,夏秋暑湿入侵,内应脾胃,热在阳明,湿渍大肠,而致协热下利,水泻不止.若热重于湿,可致暴注下迫.  2)内伤饮食:因为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魂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导致泄泻.  3)脾胃虚弱:泄泻病变都在脾胃.先天事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脾虚则健运失司,弱则不能腐热水谷,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乃至合污而下成为脾虚泄泻.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  (1)感染因素:①肠道内感染:病原体随食物进入消化道,细菌性肠炎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多发生在夏季,病毒性肠炎主要是轮状病毒,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寄生虫感染.②肠道外感染;常见于滥用抗菌素所致菌群失调。  (2)非感染因素:①饮食和体质、气候因素、饮食过多、喂养不当,食物性质突变及生活规律改变、生活环境、气候突然变化等均可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②食物过敏:主要为牛奶过敏,吃奶后在48小时内发生水泻,③对碳水化合物不耐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伤食泻  大便夹有食物残渣,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化湿。  [方药]保和丸.  2.风寒泻  大便稀烂,色淡夹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苔白腻,脉滑有力。  [治法]疏风散寒,温中燥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苏叶、白芷各7克,生姜3片,大腹皮,厚朴、陈皮、桔梗、半夏,白术、茯苓各7克,甘草4克,大枣3枚.腹痛甚者加木香、砂仁:兼有食滞者,加山檀,神曲,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  3.湿热泻  大便水样或如鸡蛋汤,每日数次或数10次,色褐而臭,可有黏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2克,黄芩7克,黄连7克,马齿苋12克,白头翁12克,蛛苋12克,奶汁草12克。若小便色赤而短者,加六一散,腹痛加白芍、木香,呕吐加半夏,生姜,湿邪偏重,舌苔厚腻、口不甚渴者加苍术、厚朴,高热,烦渴引饮者加石膏,寒水石。  4.脾虚泻  多于食后作泻,久泻不愈或反复发作,大便稀溏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纳呆,面色少华,舌持偏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七味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各6~12克,甘草7克,藿梗7克,木香3克,葛根12克  5.脾肾阳虚泻  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脾温肾,祛寒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附子4克,干姜7克,党参12克,白术7克,甘草6克。肾阳偏虚者,加用补骨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  6.变证  (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皮肤干燥,目眶及前囟凹陷,啼哭无泪,小便短少,精神萎磨或烦躁不安,,口渴,唇红,舌{无津,脉细数无力。  [治法]酸甘敛阴。  [方药]连梅涵;黄连7克,生地黄12克,麦冬12克、阿胶5克,乌梅12克。余邪未清者,可去生地黄、麦冬、阿胶,改用白芍、甘草,石斛,芦根。  (2)阴竭阳脱:暴泻水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神疲气弱,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 参附龙牡汤,人参6~12克,附子7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如泄泻不止者加干姜、白术。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禁食疗法  禁食可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QB。轻型腹泻一般停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和脂肪类食物即可。  呕吐严重者应暂时禁食6~12小时,待吐泻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  2.抗感染疗法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疗程7天,可结合药敏试验合理选择用药。验合理选择用药.  (2)空肠弯曲菌肠炎:可用红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3)耶尔森氏菌肠炎:选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  (4)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可选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羟唑。  (5)金葡萄肠炎,新型青霉素、先锋霉索,万古霉素等.  (6)真苗性肠炎:制霉苗素。  3.液体疗法  重症失水,出现酸中毒症状,要补充体液。  (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脱水,无呕吐和腹胀者。少量多次口服,一般按每日100一150亳克/千克体重给予。  (2)静脉补液;适用于吐泻重或腹胀以及中、重度脱水患者.①纠正酸中毒:对重度酸中毒可另用l.4%碳酸氢钠,20一30毫升/千克体重静脉输入.①补充其他电解质:若有低钙抽搐痉挛,可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如抽筋不止加25%硫酸镁肌内注射。  4.对症治疗  (1)腹泻:多酶片2―3片,每日2-3片,每日3次,助消化。慢性腹泻用止泻剂:鞣酸蛋白0.1-0.3克/次,次碳酸G每日0.2-0.7克。  (2)腹胀:注意补充钾盐.新斯的明每日0.04毫克/千克体重肌注;肛管排气;二甲基硅油25毫克,每日3次,以减轻腹胀。  (3)呕吐:可用灭吐灵每次o.2~o.3毫克/千克体重,肌注。  (三)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中成药  (1)藿香正气水;每次5毫升,每日3次.用于风寒饵。  (2)红灵丹:每次o.3克,每日2次。用于湿热泻。  2.经验方  (1)神曲、茯苓,焦山楂、焦麦芽各9克,炙鸡内金3克,加水100毫升,煎成3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服,用于伤食泻。  (2)苍术炭、山楂炭各等分,研细末。每次2岁以内1克,2岁以上1,5克,每日3次.用于伤食泻.  (3)绿茶叶3克,食盐o,5~1克,白糖20克,加水适量,煎成200毫升。每日1剂,分次饮服,用于气阴两伤泻.  (4)山药粉,每次6~9克,每日3次,开水调成糊状服.用于脾虚泻.  (四)敷贴疗法  (1)丁香2克,吴莱萸30克,胡椒30粒,研为细末。每次1.5克,醋调成糊状,敷贴脐部用于风寒及脾虚泻。  (2)鬼针草30克,加水适量。煎沸后倒入盆内,浸泡两足,每晚1次,连用3天。用于湿热泻轻证。  (3)艾绒30克,肉桂、小茴香各5克,公丁香=桂丁午、广木香各3克,草果、炒苍术各6克,炒白术15克。共研粗末,纳入肚兜口袋内,围于脐部。用于脾虚及脾肾阳虚泻。  (五)针刺疗法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配穴取内庭、气海、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六)穴位注射  黄连素注射液30毫升注射双侧足三里及大肠俞穴。  (七)推拿疗法 (1)伤食泻: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3)湿热泻;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4)脾虚泻:补脾经,补大肠,揉足三里,摩膻,推上七节骨.  (5)捏脊:从长强穴开始,以二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皮肤轻轻捏起,同时往上提,然后放松,均匀捏至大椎穴为1次,然后从命门向两侧肾俞推压,每日1~2次。  (八)贴敷配合擂拿  取吴莱萸、五倍于、丁香、白芥于、磁石各等份,冰片少许,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贴于脐中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配合推脊、捏脊及揉法。治疗有效串高。  (九)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艾条灸,每穴灸7~10壮,每日1次。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泻。  (十)药茶疗法  麦茶大麦芽、绿茶叶各适量。取大麦适量,放在垫上一层稻草的瓷盆内,再把瓷盆放在40℃左右的地方(如暖气片上),井每天浇水2次,待大麦生芽后,取出晒干。再用炒锅翻炒麦芽,至闻到香味时,取出待用,绿茶叶亦置炒锅内妙焦。每次取大麦芽30克,炒茶8克,用开水适量泡服。本方具有消食止泻的作用,可用于小儿内伤乳食之腹泻,亦可用于脾虚所致的小儿腹泻.  (十一)艾灸疗法  天枢、神阙、足三里。伤食者加中脘、上巨虚、下巨虚,风寒者加风池,风府,湿热者加大椎,曲池,合谷,脾虚者加关元,气海、脾俞,脾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脾俞。  方法:①艾条悬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壮,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③温针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5分钟,每日灸治1次,5~7次为1个疗程。  (十二)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胃肠,脾、肝,胆囊、淋巴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次。  (十三)熏洗疗法  (1)鬼针草30克。水煎取汁,泡洗两足,每次5分钟,间隔20分钟,每日3~4次,连用3天.本方适用于小儿单纯性腹泻。  (2)葛根50克,白扁豆100克,车前草150克.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煮20~30分钟,取汁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然后兑温开水,以超过足躁为度,水温保持30(2左右,浸泡30~60分钟,每日2~3次.本方适用于小儿腹泻湿热证。伤食者加莱菔子20克,脾虚者加风仙花30克或桂枝50克,  (十四)按摩疗法  家长用左手固定患儿拇指,右手拇指推患儿拇指桡侧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桡侧100~500次.然后,家长用左手固定患者手掌,右手拇指轻揉患儿大鱼际100~300次,再揉足三里50~100次.让患儿仰卧,家长用四指(拇指除外)沿顺时针方向揉患儿中脘至脐中5~10次.最后,患儿俯卧,家长用双手提捏脊柱两侧皮肤及皮下组织1次.  (十五)拔罐疗法  (1)脾俞、胃俞、大肠俞或足三里、天枢,中脘.患儿俯卧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罐轻轻地吸拔于脾俞、胃俞,大肠俞穴,留罐5―10分钟,至皮肤出现虹色麝矗时取罐,用同样的方法在足三里、天枢,中脘穴拔罐.每周治疗3次,每次选择一组穴位,6次为1个疗程.  (2)膀胱经的膈俞至大肠俞,四缝穴.患儿俯卧位,在背部涂上适量的润滑油,选择小号火罐,用闪火法将罐拔于背部,然后沿着膀胱经的膈俞至大肠俞轻轻地来回走罐,至皮肤出现红色瘀血为止,取罐后擦净皮肤上的油迹。然后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黄色液体。每周治疗l~2次,6次为1个疗程。  (十六)脐部敷药疗法  (1)苍术15克,吴茱萸15克,丁香3克,胡椒15克。上药焙干,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物1~3克,食油调成糊状,敷于肚脐,以长宽各4厘米的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2)鲜石榴皮30克。将鲜石榴皮捣烂成泥状,敷于肚脐,外用胶布封帖,每24小时换药1次。  (3)胡椒10克。将胡椒放锅内炒5分钟,研为细末备用。每取3克,放脐孔与脐周皮肤上,直径3~5厘米,外用伤湿止痛膏回封。每日换药1次。本方主要用于1~7岁獐的虚寒型单纯性腹泻。  (4)丁香5克,肉桂4克,木香5克。上药共研细末,放纱布袋中,用绷带将药袋缚于小J;脐i  (十七)饮食疗法  (1)伤食泻食疗方:莱菔子9克,鸡内金6克,淮山药、白糖各适量.将淮山药入研子内研为粉末。取适量水注入容量适宜之砂锅中,加入莱菔于、鸡内金,山药面,置大火上煮开,改小火煎肄成粥,待温。加入白糖调匀。周岁以内日服10克左右,周岁以上小儿,酌情加量.连服2~3天.本方具有健脾渭食的作用,适用于内伤乳食所致的婴儿膻泻.  (2)酸牛奶;鲜牛奶200毫升,lo%乳酸6―10毫升。将鲜牛奶煮沸、冷却,每200毫升牛奶中加入10%乳酸6~lo毫升。亦可加衅橘汁12毫升,或柠檬汁4毫升,或食醋8―12亳升.边加热边搅拌,待m液形成均匀细小的颗粒即成酸牛奶。每次10毫升,每天4~5次,连服敷天.酸牛奶不可再加热,否则疗效降低。本方具有化食涩肠的作用,适用于乳禽伤脾所致的小儿腹泻。  (3)焦米饮;粳米30克,白糖20克,食盐o.5克。先将粳米淘洗干净,晒干。取炒锅,在明火上略焙,加入粳米,急火翻炒,至色变黄后,人煮锅内,加水300毫升,急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熬约1刻钟,用2层纱布过滤,去渣得米汤。在米汤中加入白糖、食盐即成。每次口服100~150毫升,每日3~4次.本方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所致的小儿腹泻。预防与护理:  (1)注意休息,病重者应予卧床休息。  (2)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着,避免着凉与过热。居室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流畅,保持安静。  (3)饮食宜清淡富有 营养,可给易消化的鎏汁及半鎏汁。小婴儿鼓励母乳喂养。  (4)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吐泻严重者可禁食8~12小时,以后可据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5)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用药,防止变证的发生。  (6)注意幼儿臀部的清洁卫生,大便后宜用温开水清洗前后两阴。肛周潮红者可涂金黄膏。                         资料来源:创世纪医学网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