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

2009-11-26 www.clinixoft.com A +

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隐孢子虫病是隐孢子虫所致的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腹痛或胆囊炎及肺部感染等。本病为人畜共患。免疫功能低下者尤易罹患。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引起的以肠道感染为表现的人畜共患病。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为腹泻和吸收功能不良,免疫功能正常者,病程自限。免疫功能低下者,引起严重腹泻,可引起隐孢子虫肺炎和胆囊炎,甚至死亡。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隐孢子虫病的药物。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隐孢子虫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鱼类等脊椎动物体内,可引起各种动物的隐孢子虫病。寄生于人体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该虫是一种重要的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机会性致病原虫。1976年Nime和Heisel首次报告2例人的隐孢子球虫病,我国的首例患者是1987年在南京发现和报道的。本病在国外的研究报道日趋增多,国内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系原生动物亚界、顶端复合体亚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隐孢子虫科、隐孢子虫属。含3个虫种: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鼠隐孢子虫(C.mur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teyi)。其中微小隐孢子虫是感染人体的主要病原体。隐孢子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囊(oocyst)、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等形态,存在着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等三个阶段,在同一个宿主内进行,称为内生状态。卵囊呈网形,直径2~6μm,内含裸子孢子4个,具有感染性。卵囊进入人体内,经消化液作用,脱囊逸出子孢子附着于肠上皮微绒毛表面形成纳虫空泡并在其内进行无性繁殖,先发育为滋养体(内含8个小核),经三次核分裂发育成裂殖体(称Ⅰ型裂殖体),成熟后破裂释出裂殖子。大部分裂殖子再次附着于肠上皮细胞并再发育为成熟Ⅰ型裂殖体;小部分裂殖子经2次核分裂后发育成含4个裂殖子的裂殖体(Ⅱ型裂殖体),其释放的裂殖子又侵入肠上皮细胞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入有性生殖阶段,继而分别产生雌雄配子并结合成合子,进入孢子生殖阶段,合子发育成为卵囊。合子中大部分形成厚壁卵囊,在宿主细胞内孢子化,从粪便排出,具有感染性。小部分形成薄壁卵囊(内含4个子孢子),在肠道内易破裂放出子孢子,侵入宿主肠上皮细胞,引起体内自身重复感染。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隐孢子虫属原虫类,真球虫目寄生虫。其生活史包括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当含子孢子的囊合子进入肠腔后,在小肠内脱囊,子孢子进人肠上皮细胞,经无性繁殖形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体交合形成囊合子。囊合子随粪便排出体外。囊壁较薄的囊合子见于肠腔内,可导致自身感染。囊壁较厚的囊合子见于周围环境中,是本病的病原体。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隐孢子虫属于孢子虫纲、球虫目、隐孢子虫科、隐孢子虫属。Clark(1895)在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发现的游动孢子可能是最早发现的隐孢子虫内生发育阶段的虫体。目前,已记录的隐孢子虫有20多种,我国已报道的主要有4个种,即小鼠隐孢子虫、小隐孢子虫、贝氏隐孢子虫和火鸡隐孢子虫。其中小鼠隐孢子虫、小隐孢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体内,贝氏隐孢子虫和火鸡隐孢子虫寄生于禽类。卵囊是隐孢子虫的惟一感染阶段,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μm,卵囊壁光滑无色、无卵膜孔。成熟的卵囊内有4个裸露的香蕉样子孢子和由颗粒物组成的圆形的残留体。卵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常用的消毒剂不能将其杀死,用10%甲醛盐水、5%氨溶液、对卵囊冷冻干燥可使其失去感染作用,在冰点以下或65℃以上加热30min可杀死卵囊。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隐孢子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转换宿主就可以完成。隐孢子虫的发育过程和球虫相似,包括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称为内生阶段。随宿主粪便排出的卵囊具感染性。(一)裂殖生殖:当人和其他易感动物吞食成熟卵囊后,卵囊壁上的裂缝增大,子孢子自囊内逸出,附着于肠上皮细胞,发育为滋养体,滋养体经多次裂殖生殖发育为3代裂殖体。其中1、3代裂殖体含有8个裂殖子,第2代裂殖体含4个裂殖子。(二)配子生殖:裂殖子进一步发育为雌配子体或雄配子体,进入有性生殖阶段。雌配子体进一步发育为雌配子,雄配子体产生16个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合子外层形成囊壁后即发育为卵囊。(三)孢子生殖:隐孢子虫的孢子牛稍过程全部在宿主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带虫空泡中完成。在宿主体内可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卵囊,即薄壁型卵囊和厚壁型卵囊。薄壁卵囊约占20%,仅有一层单位膜,其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宿主肠上皮细胞,继续无性繁殖,使宿主自身体内重复感染;厚壁卵囊约占80%,在宿主细胞或肠腔内孢子化(形成子孢子)。孢子化的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即具感染性。小隐孢子虫整个生活史约需5~1ld完成。用人源卵囊感染Balb/c小鼠,感染后10和11d粪检找到卵囊。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传染源:病人与无症状排卵囊者是主要传染源。多数病人在症状消退后。排出卵囊时间可长达几天至几周。动物传染源(牛、羊、猫、犬和兔等)因粪便中含有大量卵囊,可感染人也是传染源。其中尤以新生牛犊感染率高,常导致农牧民和兽医感染。(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由于吞食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受感染。水源污染造成暴发性流行。同性恋者亦可通过口-肛门接触受感染。由于卵囊可存在于病人或病畜咽部和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故通过口腔分泌物或飞沫传播亦存在。(三)人群易感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正常的人群以2岁以下幼儿感染率为高,而免疫力低下人群各年龄段均易受感染。原有腹泻病者较易感染。感染后免疫力尚在研究中。但有认为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可能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而清除病原体,易自愈。反之,因免疫力降低或缺陷,则反复感染,极难治愈。(四)流行特征: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亚洲、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均存在。季节性集中于气候暖湿的夏秋季节为多。生活居住条件或卫生习惯不良均易致本病流行。国内江苏、安徽、福建、湖南、山东、内蒙古、北京等省市均有病例报告。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可高达13.6%或低至1.36%,尤以儿童居多。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隐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营养状况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率较高。隐孢子虫病呈一定的季节性,潮湿、温暖的季节发病较多。(二)感染了隐孢子虫的人或动物为传染源,牛、羊、狗、猫等动物是该虫的宿主。(三)粪-口途径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男同性恋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该病。(四)人群普遍易感。隐孢子虫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肠道病原体之一。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隐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流行病学调查,各地的感染率报道不一,在0.6%~10.2%之间,在寄生虫性腹泻中占首位或第二位。迄今世界已有6大洲74个国家至少300个地区都发现了隐孢子虫病。在欧洲的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1%~2%;北美洲为0.6%~4.3%;亚洲、澳大利亚、非洲和中南美洲为3%~4%,最高可达10.2%。1987年韩范在南京市区首先发现了人体隐孢子虫病病例。随后在南京、徐州、安徽、内蒙、福建、山东和湖南等省市都报道了一些病例。在腹泻患者(多为儿童)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1.36%~12.3%,其中福建的感染率最高。隐孢子虫病在温暖潮湿季节发病率高,农村比城市多,沿海港口城市比内地多,经济落后、卫生状况差的地区比发达地区多,畜牧地区比非牧区多。(一)传染源:隐孢子虫的传染源是人和畜禽排出的卵囊,其中牛是人隐孢子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隐孢子虫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大量卵囊,多数患者在症状消退后仍有卵囊排出,可持续几天至5周,这是主要的传染源;而健康带虫者和恢复期带虫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据Robert等最近报告,在21例免疫功能正常而无腹泻患者的十二指肠引流物中发现了隐孢子虫卵囊,可是在其粪便内查到的不到半数(46.7%),说明不伴腹泻的带虫者是存在的。我国畜禽的隐孢子虫感染也很严重。蒋金书等报道北京地区牛的感染率在2.6%~19%,猪的感染率在47.9%。宁长申报道河南牛的感染率在16.67%~52.4%。交叉试验证实,牛、羊、猫、犬和兔等动物的隐孢子虫卵囊亦可感染人,成为畜牧地区和农村的重要动物源性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人和畜禽的主要感染方式是由粪便中的卵囊污染食物和饮水,经消化道而发生感染;禽类隐孢子虫可经呼吸道感染;人际的相互接触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近年来,美国多次报道了水源暴发的间题,如只有不到65000人口的西部佐治亚州,大约13000人发生了胃肠炎,其中39%的患者粪检隐孢子虫卵囊阳性,饮用自来水者患胃肠炎的危险性高于不饮用者,危险度为3:l,在自来水中也找到了卵囊,这是一次大范围的水源暴发。当今,用于消毒自来水的氯化物的浓度不能杀死卵囊,因此一旦水源污染,易引起暴发流行。(三)易感对象:在世界各地自然感染的实例有人、牛、猪、绵羊、山羊、马、狗、猫、兔、小鼠、松鼠、鹿、火鸡、鸡、孔雀、鹦鹉、蛇、鱼等。在犊牛中,一般多感染3~4日龄至3~4周龄犊牛,个别见于8月龄小牛。人对隐孢子虫普遍易感,男女间无明显差异,婴幼儿、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以及先天或后天的免疫功能低下者则更易感染隐孢子虫。大量应用多种抗生素、患水痘、麻疹和经常感冒者等均易感本虫。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体外研究发现隐孢子虫通过子孢子表面糖蛋白(以N-乙酰-D-氨基葡萄糖残基为末端)作用吸附于人体的消化道上皮细胞表面,形成在粘膜上皮表层的纳虫空泡(parasitophorousvacule),其外围有宿主细胞和虫体衍化物所组成的两层膜,隐孢子虫在纳虫空泡内繁殖,不侵犯肠上皮细胞深层,造成隐孢子虫寄生于细胞内,而又位于细胞质外的特征。隐孢子虫在粘膜上皮寄生并大量繁殖,损害粘膜上皮微绒毛,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改变了肠壁渗透压等引起腹泻,排出大量水与电解质,甚至引起严重水样泻。此外,由于体内反复自身感染后,肠粘膜微绒毛有效表面积受损,双糖酶损失或虫株毒素与代谢产物的作用,亦与腹泻发生有关。病变主要累及肠道,以小肠或空肠近端的原虫数量最多,严重时累及整个消化道上皮细胞甚至呼吸道、胆道或胰腺亦受累。免疫功能健全的人群常仅限于肠道包括阑尾亦偶累及。一般肉眼病理检查病变不明显,但在免疫缺陷病人作病理活检或尸检时,从食管直至直肠和呼吸道与肝胆道均能发现隐孢子虫。镜下所见病变区小肠绒毛萎缩或消失,隐窝上皮细胞增大,隐窝变深。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低平,绒毛上皮细胞间和粘膜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有时在胆道、胰管、气管、肺等上皮细胞亦均可累及。胆囊壁增厚出血,粘膜面变平有溃疡。粘膜的腺体上皮细胞内可见隐孢子虫。呼吸道粘膜病变呈活动性支气管炎或局限性间质性肺炎,其粘膜上皮改变与肠道相似。痰液与气道灌洗液中均可检出隐孢子虫。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由宿主细胞形成的纳虫空泡内。空肠近端是胃肠道感染该虫虫数最多的部位,严重者可扩散到整个消化道。肺、扁桃体、胰腺和胆囊等器官亦发现有虫体。由于本虫寄生于肠粘膜,使之表面可出现凹陷,或呈火山口状,肠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上皮细胞出现老化和脱落速度加快现象,但感染轻者肠粘膜的变化不明显。由于虫体的寄生,破坏了肠绒毛的正常功能,影响消化吸收而发生腹泻。但其致病机制很可能是多因素的,如肠粘膜表面积的缩小,多种粘膜酶的减少可能也起重要作用。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临床症状的主要表现依次为水泻、腹痛、食欲减退、疲劳、恶心、发热、肌肉关节痛。有的病人呕吐严重而无腹泻,在胃液与呕吐物中都可检到隐孢子虫。有的病人以咳嗽为主,腹泻较轻,或有肺部感染合并呼吸窘迫,随腹泻好转呼吸道症状消失。病人的免疫功能决定其临床表现的轻重迥异。(一)免疫功能正常者隐孢子虫病:潜伏期较短,一般3~8d,偶可长达数周。多见于儿童,有自限性。腹泻呈水样便或粘液样便,无脓血,或有恶臭,每日10次以下,持续数天即自愈,常有恶心、呕吐,上腹部隐痛或低热。症状轻重与粪便中卵囊数量有关,出现症状后粪便中排出卵囊持续时间为7d,约半数病人可达14d,本型多见于儿童,亦可发生于青年等成人。血象大多正常。婴幼儿感染的严重病例,因腹泻较重常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偶见有反应性关节炎。(二)免疫功能缺陷者隐孢子虫病:潜伏期难定。多发生于艾滋病、低丙球蛋白血症和接受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症状多而重,持续时间长。主要症状为霍乱样水泻,次频量多,腹泻每日达数十次,量可多达10L,伴水电解质紊乱及体重下降。病程可达数年。除腹泻外,还可引起咽喉炎、气管炎、肺炎。艾滋病患者感染隐孢子虫后,有10%病人表现为急性胆囊炎或硬化性胆管炎。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免疫功能正常者隐孢子虫病主要表现为肠胃炎。潜伏期3~8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腹泻,水样便或软便,伴有腹部不适或疼痛、纳差、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低热。病程自限持续10~14天。(二)免疫功能缺陷者,如长期使用免疫制剂者或艾滋病患者,隐孢子虫病症状多,病情重。表现为严重的难以控制的腹泻,或呈霍乱样水样泻,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腹泻常是引起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病程可拖延数月至1年。此类病人常伴肺隐孢子虫病和隐孢子虫胆囊炎。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人类: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水样腹泻,一般无脓血,日排便2~20余次,严重感染的幼儿可出现喷射性水样泻,排便量多。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厌食、口渴和发热亦较常见。病程长短不一,短者1~2d,长者数年,20d至2个月上下占多数,由急性转为慢性而反复发作者并不少见。免疫功能受损者感染本虫后,通常症状明显而病情重,持续性霍乱样水泻最为常见,一日数次至数十次。也有同时并发肠外器官寄生如呼吸道等症状,其病情更为严重复杂。有人统计57例艾滋病病人感染者,42例死于本病,为艾滋病患者主要致死病因之一。故国外艾滋病病人检查隐孢子虫已被列为常规项目。免疫缺陷者感染后症状严重,表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消除本虫的感染是必不可少的。不论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感染本虫后血中均可检出特异抗体,但因该虫寄生于肠粘膜表面,体液中的抗体可能不起保护作用,但能降低再感染的严重性。(二)动物:动物感染后突然引起黄乳油状、灰白色、灰褐色、褐色或黄褐色急性痢,一般持续5~10d。拉痢后期呈透明水样便,并混有脱落的肠粘膜。患犊活动逐渐停止,食欲减退,如饮水不足或不及时补液,易出现脱水症状。体温大部无变化,个别到39.5~40℃,投予抗生素及磺胺药无效。经过10d左右水样拉痢后缓慢变为泥状便、软便,逐渐趋于正常。粪便变为泥状、软便状是卵囊消失及趋于正常的迹象标志。隐孢子虫病单独感染时死亡率较低,但与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等混合感染时,视其感染程度死亡率有所上升。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隐孢子虫病的病原诊断主要依靠从病人粪便、呕吐物、痰液等标本中查找卵囊。(一)粪便镜检法:病人在腹泻时可排出大量的卵囊,晚期病人可达107个/ml,直接粪便镜检比肠粘膜组织活检更方便实用。但病人排出卵囊常为间歇性。故应反复多次检查。对粪便标本应通过直接染色镜检以资与酵母菌鉴别。对卵囊含量较少的恢复期粪便,可先采用浓集技术处理,再染色镜检。染色法有:1.吉姆萨染色法;2.改良抗酸染色法;3.荧光素染色法;4.蕃红-亚甲蓝染色法。粪便浓集技术有:蔗糖溶液离心浮聚法、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沉淀法及三步粪检法。(二)免疫学检查:1.免疫荧光试验:用于检测出隐孢子虫病人血清中抗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为1:40~1:2560。艾滋病伴隐孢子虫感染者,抗体滴度1:40~1:640,正常人抗体滴度≤1:10。抗体滴度于感染后60~90d达高峰并持续1年而于400d时仍可维持1:40~1:640水平。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病人粪便、血清和十二指肠液中特异性IgM和IgA水平。3.免疫酶染色试验:该法是用生物素酰肼与免疫球蛋白部分连接的一种免疫学新技术。生物素联接的单抗能识别粪便和病变小肠粘膜中的卵囊。按免疫过氧化酶反应底物不同,在淡蓝色背景下卵囊呈棕色或红色。该法简便,已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判断结果无需特殊设备,适合现场应用。4.单克隆抗体检验:单克隆抗体能识别隐孢子虫卵囊壁抗原,可应用于粪便中和小肠组织病理标本中隐孢子虫卵囊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隐孢子虫卵囊,能检出100个/ml粪样本的卵囊,如结合与核酸探针杂交,可检出5个/ml粪样本中卵囊。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有时可以增高。(二)粪便常规可见有白细胞或少量脓细胞,无红细胞。(三)进行肠镜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四)对高度怀疑本病的患者,粪便中查找隐孢子虫卵囊即可明确诊断,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查血清隐孢子虫抗体。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凡不明原因的腹泻或水样便患者,尤其在伴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出现腹泻或水样便而难以用基础疾病解释者,均应考虑本病并作有关检查。粪便检测到隐孢子虫卵囊是确诊的依据。免疫学及血清学检查亦有助于诊断。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从粪便和肠粘膜刮取物中找到虫体。早期对隐孢子虫病的诊断须进行肠粘膜活组织检查,近年则主要从粪便中查出卵囊确诊。检查方法多用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水样泻的临床症状可作参考。(一)金胺-酚染色法: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卵囊为圆形,发出乳白色略带绿色的荧光,中央淡染,似环状。本法简便、敏感,适用于批量标本的过筛检查,但需要荧光显微镜,限制了在基层卫生机构的广泛应用。(二)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后背景为蓝绿色,卵囊呈玫瑰红色,内部结构清晰。(三)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上述方法染色后,标本中多存在非特异的红色抗酸颗粒,貌似卵囊,难以鉴别。本法先用金胺-酚染色后,再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复染,染后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其卵囊同抗酸染色,而非特异性颗粒呈蓝黑色,颜色与卵囊不同有利于卵囊的检查,并提高了检出率和准确性。国外已有几种免疫诊断方法,其中单克隆荧光抗体法较敏感、特异强。PCR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快速、敏感、精确的诊断方法,并可应用于虫种的鉴定。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霍乱:在典型病人均急起发病,无痛性剧烈腹泻,无里急后重,排出米泔水样便或洗肉水样的血性便,无粪质。多数病人有腓肠肌痛性痉挛。呕吐在腹泻后发生,一般无发热。粪便直接悬液于暗视野镜检,可见流星状动力的细菌,当加入霍乱免疫血清一滴,运动停止,可初步诊断。对非典型霍乱病人,仅有腹泻症状或每日5次左右的黄水样便,注意粪便标本的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可见革兰阴性弧菌排成鱼群状;如未见细菌可进一步作吉姆萨染色找隐孢子虫卵囊。(二)病毒性肠炎:常见病原为轮状病毒,好发于秋冬季,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腹泻次数不多,粪便稀软或水样,粪便作ELISA法检测抗原可阳性。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本病应注意与其它致病菌如痢疾杆菌、沙门菌、溶组织阿米巴、贾第鞭毛虫和弯曲菌等引起腹泻相鉴别。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一般治疗: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脱水严重伴电解质紊乱者应补液。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者应立即停用。免疫功能低下或婴幼儿患者尤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二)病原治疗:虽然目前尚缺可靠特效治疗药物。但螺旋霉素和大蒜素对控制腹泻有一定疗效。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隐孢子虫病的药物。巴龙霉素、螺旋霉素和阿齐霉素可能有一定疗效,可减轻腹泻,缓解病情。在HIV感染中,若CD4+T细胞计数超过(18~20)×109/L(180~200/mm3),集体可以清除虫体,若CD4+T细胞小于10×109/L(100/mm3),治疗几乎无效。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隐孢子虫病治疗至今尚无特效药物。国外有用螺旋霉素治疗,国内用大蒜素胶囊治疗,有一定效果。免疫功能正常成年隐孢子虫病患者多呈自限性,仅需支持对症治疗。有免疫缺陷者或营养不良的儿童患病后,病情较重,病程迁延,预后较差,应采取综合治疗。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加强对病人与病畜的管理:避免与有腹泻的幼龄动物(尤其是小牛)的接触。免疫低下人群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出现腹泻症状时,要勤查粪便以早期发现隐孢子虫卵囊,防止医院内感染。(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管理。卵囊对外界抵抗力差,65℃加热30min或-70℃冷冻。器械应高压消毒。陈为民:《人兽共患病》该病为人兽共患病,预防本病应防止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注意个人卫生,保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增强其免疫力,避免与病人及病畜接触。万一幼儿发生本病时,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是饲喂充足的初乳,并立即隔离,防止传染并对症治疗。防止因拉痢脱水衰竭死亡,最重要的是进行补液或输水。同时,必须确诊有无其他消化和呼吸器官疾病并作出相应处理。本病一经确诊,绝对不准采取绝食疗法、限制摄取营养和水分,必须继续哺乳并输液,否则只能加快脱水衰竭死亡。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2052.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3653.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480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