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症状|治疗

2009-11-26 www.yongyao.net A +

隐孢子虫(Cryplosporidium,Tyzzer,1907)呈世界性分布。为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目前已虫多种脊椎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鱼类分离的隐孢子虫约有20余种。其中感染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微小隐孢子虫。根据它们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可将其分为2种主要的类型。其中一种类型包括从人体分离的虫株;另一种类型则大多为从家养动物分离的虫株。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机会致病原虫。由本虫引起的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人的隐孢子虫病于1976年由Nime和Meisel首先报道2例。此后,随着对本虫和本病认识的提高以及检测技术的发展,发现的病例数日益增多。形态:卵囊为本虫的惟一感染阶段。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型,直径4-6μm成熟的卵囊内含有个裸露的子孢子和由颗粒物组成的残留体。子孢子呈月牙形。未经染色的卵囊很难识别。经用改良抗酸法染色后,在被染成蓝绿色背景的标本中,虫体被染成玫瑰色。由于卵囊在标本中所出的位置不同,在用显微镜观察时,囊内子孢子呈不规则排列。残留体为呈暗黑色和棕色的颗粒状。生活史:本虫的生活史简单,整个发育过程无需宿主转换。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裂体增殖和孢子增殖)及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两种方式,二者均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发育各期均在页宿主小肠上皮细胞胞质间形成的纳虫空泡内进行。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的卵囊即具感染性。被人和易感动物吞食的卵囊。经消化液作用后,囊内的4个子孢子逸出,先附着于肠上皮细胞,再侵入细胞,在纳虫空泡内行裂体增殖,先发育为滋养体。经3次核分裂发育成Ⅰ型裂殖体。成熟的Ⅰ型裂殖体含8个裂殖子。成熟的裂殖子被释放后,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发育为第2代滋养体。第2代滋养体经2次核分裂发育为Ⅱ型裂殖体。成熟的Ⅱ型裂殖体内含4个裂殖子,释放出后的裂殖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二者结合后形成合子,开始孢子增殖阶段。合子发育成卵囊,成熟的卵囊含4的裸露的子孢子。卵囊有薄壁(约占20%)和厚壁(约占80%)两种类型。薄壁卵囊只有一层单位膜,其内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肠上皮细胞,依然行裂体繁殖,而致宿主自身体内重复感染;厚壁卵囊在肠上皮细胞或肠腔内经孢子化(形成子孢子)在囊内形成4的子孢子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孢子化的厚壁卵囊具有感染性。完成整个生活史约需5-11天。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