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新疆出血热

新疆出血热病毒分子特征研究及诊断方法建立

2009-11-27 www.chinacdc.net.cn A +

新疆出血热病毒分子特征研究及诊断方法建立时间:2006年03月01日  文章录入:网络资源管理员1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

唐青杭长寿冯崇慧赵秀芹司马义巴吾东张玉贞李凡陈化新

新疆出血热(简称XHF;国际上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简称CCHF)于1965年在我国新疆首次发现并一直流行至今,该病症状严重且病死率高,无特效治疗措施,已经成为当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66年即开始XHF病毒分离工作,到1988年已经分离到多株病毒,但研究仅限于血清学,对我国新疆流行的XHF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与国外流行株的分子差异和遗传关系研究一直未开展。XHF病毒属于生物安全四级操作的高危险性致病因子,早期诊断对于本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因此急需研究开发安全、特异并易于操作的诊断方法和试剂。

本项目首先对我国1966~1988年间在新疆疫区不同年代病人、不同宿主动物分离到的7株XHF病毒S(核蛋白)和M(糖蛋白)两个结构基因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分析,并对2001和2002年在疫区采集的500余份标本中检测到的17个XHF病毒S基因片段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与国际基因库收录毒株的S基因分析比较显示我国分离的XHF病毒在遗传学上有自己的独特性,有明显的地理区域特点。M基因序列分析表明M蛋白ORF氨基末端250个氨基酸显示较大差异,其他约1400个氨基酸为保守区;与Dugbe病毒M前体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推测XHF病毒M蛋白氨基末端位于1054或1046位氨基酸残基,G1含64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72.2~72.6kDa,有3或4个糖基化位点。直至目前M基因编码框中糖蛋白的准确位置及糖蛋白前体加工成熟成为G1和G2的过程还不清楚,本研究中有关M基因结构特点和编码策略分析对于进一步阐明CCHF病毒M蛋白的结构及加工成熟过程有重要理论意义,丰富了国际上该类病毒的分子特征研究。本研究还通过基因工程的原理和重组表达技术建立了一系列针对XHF分子生物学、病原学和血清学的安全、特异并易于操作的诊断方法,填补了该病诊断方法的空白。所建立的诊断方法,避免了活病毒操作,保证了生物安全,首次应用于XHF疫区和非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显示所建立的抗原、抗体和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出相应指标,与临床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所建立的方法用于XHF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非常有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