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楔状缺损

中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患病情况及病因探讨(调查研究)

2009-11-27 www.100md.com A +

作者:黄妙琼冯航

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510080

关键词:刷牙;力疲劳;侧方早接触

广东医学001138【摘要】目的调查中老年人楔状缺损发病情况及有关因素。方法对前来就诊的患有楔状缺损的患者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将部分患者分组进行随访观察,探讨与病损发生、发展有关的因素。结果中老年人楔状缺损好发部位为第一双尖牙,其次为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较以往认为的尖牙更好发。刷牙方法、次数、胃返酸情况、饮食习惯与楔状缺损发生无明显关系。结论力疲劳、侧方早接触可能为楔状缺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刷牙力疲劳侧方早接触

楔状缺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牙齿硬组织慢性损害性疾病,有关楔状缺损的情况已有一些报道[1]。但导致牙颈部磨损的机理及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仍不十分清楚。以往认为楔状缺损与刷牙、牙颈部结构及酸的作用有关,近年来提出:力疲劳以及力在牙颈部形成的应力集中现象能形成楔状缺损[2,3]。本研究通过7a观察中老年人口腔楔状缺损的患病情况及与本病发生、发展的可能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1992~1999年300例患楔状缺损的就诊患者。年龄40~79岁,无全身性疾病。

1.2方法检查就诊患者牙颈部楔状缺损情况、咬情况、侧方早接触情况。对就诊患者询问并填写表格,内容包括:刷牙方法、饮食习惯、胃返酸情况、工作环境、有无酸接触、既往治疗病史等。对使用横刷法刷牙以及有侧方早接触者100例随机分两组,两组患者均用富士玻璃离子进行修复,第1组要求患者改用竖刷法刷牙。第2组患者建议使用竖刷法刷牙并在进行修复治疗的同时通过调磨除侧方早接触点。随访4a,观察改变刷牙方式及调磨侧方早接触点后患牙情况。

侧方早接触要求为:首先让患者进行正中咬,然后由正中咬向左右分别作侧方咬即由正中滑向侧方,由上下牙的尖窝相对滑行到尖尖相对,取其滑行轨迹的中1/3段,如出现早接触,余牙离开上下牙不接触为侧方早接触。

1.3牙颈部楔状缺损调查标准采用Smith(1984)牙齿磨损指数,分度如下:0度:颊/舌面釉质轻度磨损,颈部牙形无改变。1度:颊/舌面釉质轻度磨损,颈部牙釉质轻度磨损。2度:颊/舌面釉质磨损,颈部缺损深<1mm。3度:颊/舌面牙本质暴露,颈部缺损深1~2mm。4度:颊/舌面釉质全部丧失,颈部缺损深度>2mm或露髓。牙齿的楔状缺损程度按平均指数计算:平均指数=牙齿磨损指数之和/受检牙齿总数。

1.4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及q检验。

2结果

2.1中老年人楔状缺损患病情况300例受检者,无法记录楔状缺损情况者除外。实际受检牙数为7280颗,其中有楔状缺损牙数为4048颗,楔状缺损牙数为受检牙数的55.5%,人均患牙数为(13.49±5.2)颗。有3949颗牙缺损发生在颊侧牙颈部,有56颗牙缺损在舌侧颈部,占1.3%。300例楔状缺损患者中患牙分布遍及全口各牙位。各牙位楔状缺损患牙情况见表1。

表1各牙位楔状缺状缺损发病率%牙位

患牙率

牙位

患牙率

第一双尖牙

88.75

尖牙

68.25

第二双尖牙

84.25

中切牙

61.75

第一磨牙

80.75

侧切牙

60.75

第二磨牙

39.75

2.2受检者性别、年龄与楔状缺损的关系300例受检查者中男182例,占60.66%,女118例,占39.33%,男、女性别楔状缺损患牙率分别是55.98%,55.1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68,P>0.05),受检者分成四个年龄组,各组楔状缺损人均患牙数和缺损严重程度随年龄增高而递增。见表2。表2各年龄组牙齿楔状缺损情况颗年龄组

受检人均总牙数

人均患牙数

平均指数

40~49

23.6

11.62±6.34

1.3

~59

20.8

14.15±6.32

1.6

~69

19.2

14.6±6.20

1.75

~79

17.5

12.8±10.68

1.86

2.3状缺损患病情况与刷牙的关系在受检者中用横刷法153例,占51%,竖刷法27例,占9%,混合法120例,占40%,使用不同刷牙方法人均患牙数分别为14.14±5.65,13.35±4.96,13.47±6.01,差异无显著性(q=1.15和q=1.27,P>0.05)。患牙指数分别为1.68,1.58,1.65;每天刷牙1次、2次、≥3次人中,人均楔状缺损牙数分别为12.78±6.4,13.45±4.96,13.69±5.45,差异无显著性(q=1.56和q=1.14,P>0.05)。

2.4受检患牙侧方早接触情况调查中发现患牙90%存在侧方早接触,没有发生楔状缺损的患牙15.25%发现有侧方早接触。

2.5调磨侧方早接触点及改变刷牙方式后患牙情况两组均改用竖刷法刷牙,随访4a后结果见表3。表3调磨前后患病情况及修补脱落率组别

例数

人均患牙数(颗)

未脱落

(例)

脱落

(例)

脱落率

(%)

调磨前

调磨后4a

磨除早接触点

50

10.36

12.75

39

11

22

未磨除早接触点

50

10.59

13.35

24

26

48

两组比较χ2=7.428,P<0.01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3可见消除早接触点后修补不易脱落,改变刷牙方法不能使修复物更稳固。改变刷牙方法及调磨早接触点,不能阻止相邻未患病牙出现新的楔状缺损。

3讨论

楔状缺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国外报告发病率达58%,随年龄增加,中老年人口腔中牙齿长期受到的物理磨损,化学因素及力因素作用致使中老年人楔状缺损较年轻人严重。从本次调查发现楔状缺损好发于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以及第一磨牙,其中第一磨牙较尖牙更好发,可能与第一磨牙最早萌出,使用时间长,长期受各种因素作用有关。后牙为咀嚼主要功能牙,后牙发病率较前牙高,发生楔状缺损牙常有牙龈退缩、提示楔状缺损的发生可能与力疲劳有关。

过去认为楔状缺损的主要病因为刷牙磨损,根据为楔状缺损不发生在牙的舌侧,不刷牙的人很少发生典型的楔状缺损,唇向错位的牙楔状缺损比较严重。Smith[4]曾报道了1例舌侧楔状缺损,并对以前的认识提出了质疑。本组使用横刷法患者楔状缺损发生率与使用竖刷法以及混合刷法患者楔状缺损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也提示刷牙可能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无明显关系。本次调查对部分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发现改变刷牙方法并不能防止新的楔状缺损患牙出现也提示刷牙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无明显关系。酸蚀情况也与楔状缺损的发生及病损程度无明显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颊侧牙颈部是力集中区,长期的咀嚼力,使牙体材料疲劳,于应力集中区出现破损,牙颈部釉质骨质交界处结构比较薄弱,易受物理因素作用,有利于缺损发生,以上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颊侧牙颈部楔状缺损发生率高。

本次调查发现患有楔状缺损的患牙90%存在侧方早接触,调与未调牙补后脱落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说明消除了创伤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可以防止修补脱落及缺损的进展。调磨患牙早接触点后不能阻止相邻出现新的病损可能与新的早接触点出现有关。观察所见楔状缺损多为对相应的同名牙,随年龄增长,其他牙齿逐渐发病,其过程较缓慢,符合有磨损引起新的早接触点出现而发病。年龄增高,发病增多,没有早接触点患牙也可发病,提示其他病因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许德莫,胡希玉,王彤.中老年知识分子楔状缺损调查.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4,2:125

2,杨进,徐缨华.楔状缺损的生物力学探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2,27:109

3,王嘉德,SmithBGN.力在离体牙实验性楔状缺损形成中的作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5,30:268

4,SmithBGN.SomefacesofteethwearAorRAustCollDentSuvgl1991,11:37

(收稿日期:2000-06-05)(黄妙琼冯航)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