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涎瘘

腮腺术后涎瘘36例临床分析

2009-11-27 www.verylib.com A +

文章内容:医学临床研究2006年2月第23卷第2期,.2006.23,№2腮腺术后涎瘘36例临床分析马壮(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湖南株洲412000)?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涎瘿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年问收治256例腮腺手术并发涎瘘36例【结果】不同术式涎瘘发生率以浅叶切除加主导管缝扎发生率最高,保留导管反全叶切除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述两种术式(&;0.05).【结论】手术方法的改进,肌皮瓣的修复,术后创腔负压引流,1甲紫的应用,明显降低涎瘘的发生.[关键词]腮昧/,科学涎腺瘘;手术后并发症[中圈分类号]781.7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卜7171(2006)02―023602本院1994~2004年256例腮腺术后出现36例涎瘘,对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诸方面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6例腮腺手术,良性肿瘤177例,慢性腮腺炎12例,腮腺外伤2例,恶性肿瘤47例;其中男性134例,女性122例,左侧116例,右侧140例.出现涎瘘36例,占14.6.1.2术中及术后的处理36例中24例涎瘘采用的是传统处理方法,即缝扎腺体残端,创腔置橡皮引流膜或引流管24~48后,局部加压7~10,饭前口服阿托品,7例腺体残端缝扎加电刀凝灼小腺泡,创腔置负压引流管24~48,短暂加压包扎2~35例为区域性切除,因创腔较小,采用单纯加压包扎.1.3涎瘘发生后的处理方法5例闭合性涎瘘采用以下两种处理方法:①常规处理即穿刺抽液,加压包扎,饭前口服阿托品6例,一般穿刺抽液2~4次,涎瘘消失时间1~25;②穿刺抽液,创腔内注入1甲紫,加压包扎9例,其中1例加用腮腺导管内注人,涎瘘消失时问7~0.21例开放性涎瘘的是2卜三体口].本组有7例12指肠闭锁合并畸形有4例染色体异常,占57,其中3例为2卜三体.另外小脑发育不良,蚓部缺如,大脑无裂,鼻骨异常等强烈提示染色体异常.多处微小异常也提示染色体异常可能性大,如侧脑室或小脑延髓池稍宽,肾盂稍分离等.本组1例染色体结构异常者,仅表现为小脑延髓池增宽.最近也有很多关于早期观察鼻骨,上颌骨长度,静脉导管血流的报道来筛查21一三体.通过对表2的分析总结出不同染色体异常的超声表现组合如下:与13一三体相关的症状有:草莓头,唇腭裂,鼻骨发育异常,大脑无裂,侧脑室增宽,小脑延髓池增宽,肾盂分离或肾实质病变,心脏异常,单脐动脉,多指(趾),等.与18一三体相关的症状有:心脏异常,脐带囊肿,小脑延髓池增宽,小胃泡,膈疝,桡骨发育异常,羊水过多等.与21一三体相关的症状有:心脏异常,12指肠闭锁,侧脑室增宽,羊水过多等.与14一三体相关的症状有:小脑发育不良,蚓部缺如,小脑延髓池增宽,鼻骨发育不良,心脏异常,12指肠闭锁,足内翻,羊水过多等.检查胎儿时切记按顺序进行系统解剖超声检查,当发现一处畸形时应对其他部位进行有目的地详细检查,仔细寻找相关线索,确定有无合并畸形,这样才能避免漏诊.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胎儿畸形的出生率呈上升趋势.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畸形,降低出生缺陷的出生率,对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参考文献][1]陈嫦佩,陆兆龄.围产期超声多普勒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80.(本文编辑:雷军)[收稿日期]2005―09―12医学临床研究2006年2月第23卷第2期,.2006,23,2处理方法;①7例采用瘘道内注入碘酚或硝酸银烧灼,加压包扎,②11例采用瘘道注入1甲紫,其中3例加用腮腺导管内注入,涎瘘消失时间为7~14.③3例采取以上措施无效,行切除瘘道,缝扎治疗愈合.1.4统计学处理不同术式涎瘘发生率比较采用检验2结果2.1不同术式涎瘘发生率以浅叶切除加主导管缝扎及区域性切除发生率最高,保留导管及全叶切除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述两种式术(&;0.05),而行全叶切除并采取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的15例及浅叶切除保留主导管并行肌瓣修复的10例均无涎瘘发生.见表1.裹1不同术式涎瘘发生情况(例,)*与1,3比较&;.052.2治疗效果术后负压引流处理涎瘘发生率较传统方法低,15例闭合性涎瘘及21例开放性涎瘘均痊愈,均以创腔内注入甲紫效果最好,涎瘘消失时间7~10,未注入甲紫者涎瘘消失时间10~25,涎瘘发生后采取穿刺抽液及1甲紫应用,加压包扎,能明显缩短涎瘘愈合时间.3讨论涎瘘的发生与手术方法和术中术后的处理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分析原因如下:①腮腺主导管的处理与涎瘘发生率有关,本组中主导管缝扎47例中涎瘘11例,发生率为23.49,6,原因可能是主导管结扎后短期内压力增高,残留腺体分泌的液体逆流创腔易造成积液或涎瘘,同时腮腺浅叶切除腺体断面面积大,残留腺体多,面神经解剖暴露不够,术者往往在缝扎腺断面时担心面神经问题而达不到严密缝扎的目的,故缝扎时要熟悉面神经解剖,缝合方向与神经走向一致,缝合深度不超过面神经层面,高路[1]认为保留腮腺主导管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既保证腮腺浅叶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又保留了腮腺原有的外分泌功能,维持了口腔原有生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②嚼肌筋膜下翻瓣是腮腺手术的一种改进方法,可以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作者发现如翻瓣层次不准确,皮瓣深面过多腮泡残留,忽视该部位的腺泡的处理,也是造成涎瘘发生的原因之一,应及时摘除或用电力凝灼.③采用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也是腮腺手术后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防止味觉出汗综合征较好的方法].本组病例中25例行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无一例涎瘘发生,这可能与肌瓣消灭了创腔,残留腺体断面封闭有关.胸锁乳肌瓣对于腮腺手术的应用可以降低涎瘘的发生,值得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推行.④术后传统加压方法应注意加压适当,如果加压方法使残余腺体不能全部受力,加压时间过长,局部血运障碍,影响伤口愈合以及部分患者难以忍受绷带加压而自行松解等原因,均有可能增加涎瘘的发生.⑤术后负压引流是预防腮腺手术涎瘘发生的有效方法4].负压引流可以较好地实现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目的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