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颞下颌关节强直

微创诊治颞下颌关节强直获奖

2009-12-01 www.kq88.com A +

微创诊治颞下颌关节强直获奖

作者: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2008-11-309:30:17       【博客】【论坛】【投稿】【打印】【关闭】

《微创(内镜)诊治颞下颌关节纤维性强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杨驰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完成的课题《微创(内镜)诊治颞下颌关节纤维性强直》于2007年12月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该课题首次应用磁共振关节造影技术准确诊断颞下颌关节各类疾病,并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颞下关节疾病效果显著,经临床1200余例病人治疗,治愈率达到95%,诊治水平居国内领先,为颞下颌关节患者带来了福音。本课题以关节镜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大样本,通过比较平片关节造影(PFA)、CT双对比造影、MRI、磁共振关节造影(MRAr)等4种影像学方法,总结其诊断TMJ轻、中度纤维性强直(囊内黏连)的准确率,从中筛选诊断黏连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分析关节镜下黏连的形态、分布及程度,得出黏连在内错乱(internalderangement,ID)各期中的发生率、好发部位和分类,以指导关节镜手术;探讨黏连与患者年龄、内错乱分期、病程(开口受限持续时间)及术前开口度之间的关系,归纳黏连的好发人群和相关病症。为了能直观地反映关节镜下黏连图像,采用电脑图像处理合成全景关节腔图像,使黏连部位、大小和形态等情况一幕了然。采用3种关节镜术式处理黏连,分析各自的适应证及其优势。对术中钳取的黏连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探讨黏连的组织学结构及其成因。本课题首次将MRAr应用于TMJ囊内黏连的诊断,首次系统地比较PFA、CT双对比造影、MRI、MRAr对TMJ上腔囊内黏连的诊断准确率,用ROC曲线确定诊断黏连的最佳影像学方法。通过对1200例TMJ关节镜的大样本病例分析,首次发现囊内黏连是一种高发病症(占ID的56%),并首次证实其发生与年龄、病程和ID分级呈正相关。首次将Potoshop电脑图像处理软件应用于高质量关节镜全景图像合成,直观显示黏连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首次经TMJ关节镜用射频消融术治疗TMJ囊内黏连,发现其具有损伤小、彻底、关节面光整的优势。首次提出黏连形成的新观点:关节盘移位或创伤导致囊内渗出增多,纤维素堆积形成最初的黏连;滑膜、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等的长入形成多种黏连。本课题共发表论文21篇(被SCI收录3篇),参加学术交流6次,参编专著7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注册1份(TMJ医学资料信息系统V1.0),举办全国性继续教育学习班7次,培养研究生12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7名。课题成果在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北京等19家单位推广应用,已为近2000例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责任编辑:姚红祥 

上篇文章:北大施俊琦来山东口院作报告
下篇文章: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