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难产

论"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难产的水土缺失因素

2009-12-01 media.people.com.cn A +

  进入新时期以来,新闻改革稳步推进,传媒业实力日益强大,但又不得不无奈地面对一个事实:国内新闻传媒缺少名记者、名编辑和名评论员,真正算得上“三名”的屈指可数。问题究竟出在新闻从业人员的无所作为,抑或传媒机制以及体制缺乏“出生率”的水土条件?

  “名”是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结晶

  何谓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显然,这里所说的“名”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应该理解为名声或名望。在媒体理直气壮地鼓励“成名”的今天,“成名”并非庸俗的一己私利,而是一个新时代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设计”。不过,在操作层面上无法设置统一标准,也就难以列出硬性指标。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在《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成功》一文中提出了名记者的四条标准:第一,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代表作;第二,熟悉某一领域的报道并有权威性,所谓资深记者;第三,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或其他相关的理论修养;第四,有一本以上的专著。笔者认为,名记者的内涵不仅在业务层面,还必须有精神层面。名编辑、名评论员,亦与此同理。

  由此可见,这种“名”,不仅是指名气和知名度的一种评价,同样也是对其影响力――工作业绩、功底素养和历史贡献的一种评价。所以,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不是自诩的,也不是由某个组织评选的,更不能由某个机构“钦定”,必须由人民来评判,由历史来认定,如范长江、邓拓、穆青等:一是检验作品,二是检验人品。

  从一定意义上讲,名记者、名编辑是因其作品而闻名,就像“名角”是因其剧目而闻名。而检验记者人品,主要看职业道德。由于新闻记者被社会赋予了相应的特殊权力,如公众舆论的导向权、社会百态的臧否权和大众媒介的操作权,因而新闻记者就面临着重重考验。借用老一代报人邵飘萍的话来说,新闻记者“以品性为第一。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三名”难产的三道“坎”

  既然“名”应该是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结晶,那么当今时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许多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呢?

  业内专家曾经打过比方:以前作家出一本书就容易出名,而今出了很多书的新作家到底有多少是著名的?那么,新闻界是不是存在相同的怪圈呢?于是,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老报人之所以名垂青史,凭借的是一种敢作敢为的勇气。他们可能文化素质并不高,却靠一身正气成就了自己的名望。然而,如今新闻从业者大多数是科班出身,应试教育留下的性格烙痕使得他们更惯于“奉题作文”,而非“语不惊人死不休”。

  不过,这只是“三名”难产的某种表层现象。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把这个问题放到当代中国传媒业宏观背景下审视,就会有新的发现。

  第一道“坎”,是当代中国媒介生态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事业发展迅速,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记者编辑出于“安全系数”的考量,对“报喜不报忧”的惯性运作习以为常,使得施展才华的空间更显狭窄。再加上一些媒体的诸多条条框框,“自塑菩萨自烧香”,批量生产平庸,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思维,只是把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当作“流水线上的某道工序”来完成。而且,一些媒体在一项重大报道来临时,往往把组织数量众多的采编人员投入为“大手笔”,显示“大声势”、“大规模”,无形中却埋没了记者的个性进取,抹杀了采编水平的差异。试想,如果当年穆青也照此办理,跟着十几个媒体一哄而上,几十个记者同时采访上级既定的典型报道,那么就不可能在自主采访中发现线索,挖掘出焦裕禄这个人民心中的好干部,更不会因个性化的深入采写而成为名记者了。

  不可否认的是,而今新闻评价体系的不同话语系统,在评选“名家”的流程中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差异。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荣誉生产方式,评奖名额按照地区、媒体类型的比例层层下达,有如“排排坐,吃果果”,具体到某一家媒体也只能“矬子里面挑高个”。如此产生的“获奖者”,虽有“光环”耀眼于世,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在业界内部、特别是在广大受众看来,却未必有相应的认同度。反而那些立足民生、为老百姓说话、为老百姓喜爱的记者编辑,连同他们的佳作,倒是在受众中有口皆碑。

  第二道“坎”,是“名而优则仕”的机关化体制。现代媒体中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可一旦拱土而出之后,很容易被提拔为独当一面的负责人。笔者并非简单地反对具有“三名”潜质者为官,事实上,这也是媒体无可回避的用人选择。若“三名”担纲主要专业岗位,则是媒体的大幸。问题是他们为官后,从此陷身于机关化运作的文山会海之中,久而久之荒废了专业追求,磨耗了激情与才智,使得本可出类拔萃的苗子在通往“三名”的道路上中途而废。而且,一些年轻记者编辑出于利益诉求而乐得走仕途,陷入“今天拼命写好稿,为了明天不写稿”的怪圈。这样,理应产生“三名”的金字塔底座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青年人才培养的指向也同时出现了偏差,所谓的“三名”目标也就不过是供人瞻仰的“空中楼阁”。

【1】【2】



更多传媒信息搜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