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额窦炎的防治2008-03-17畜牧兽医无忧网
奶牛的角由额骨的角突和角鞘构成,一般可分为圆柱形和三棱形的锥体,三棱形的在基部明显有前、背、腹三面,到角尖部逐渐变尖细。成年牛角的血管特别发达。
目前国外的一些规模化牧场多为散放模式,他们在犊牛期就做了去角处理口前,江苏某规模化牧场组建时饲养模式由栓系改为散放,许多牛一时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牛角过长)或不敢进颈架采食,导致牛只消瘦、产量下滑、淘汰率急剧上升,严重的甚至死亡。该牧场对散放模式的管理经验不足,加上锯角后护理不当而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如牛角化脓、额窦炎、脑膜炎等。锯角后的感染数约占牛群总数的20%。针对这一特殊情况,采取紧急措施,90%以上的发病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本文就奶牛额窦炎的诊治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锯角后的护理不当、牛只互相角斗或硬物击打后未能及时处理等原因都能引起牛角化脓;犊牛和成年牛的额窦炎可呈急性或慢性,且急性的常见。化脓放线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和一些厌氧菌可引起急性额窦感染。若伤口碎片或结痂阻塞角状突起的开口。则可能并发破伤风。
2.1轻度化脓体温正常,化脓位于角的最表层,脓汁少且仅处于坏死表面,这种病例护理比较方便、轻松,对牛的生产影响不大。
2.2中度化脓化脓灶深入牛角角质层中,但未进入额窦腔,病灶部位化脓相对比较多,有的甚至产生蛆虫,更严重的会导致内部角质层的脱离,清洗、护理方面相对比较容易,对生产影响也不是很大。
2.3深度化脓(慢性额窦炎)精神沉郁或狂躁,体温持续或间断性升高,病灶深入额窦腔,牛只体况和生产性能逐渐降低,常见单侧鼻孔持续或间断性流鼻液,单侧或两侧眼部肿大,低头且头颈伸长头歪向一侧呈观星状有的甚至原地转圈额窦骨肿胀,特别是无明显鼻液的牛更明显。有的病例由于窦骨糜烂,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脓毒性脑膜炎、垂体脓肿等,清洗、护理比较困难,很难对深层病灶进行清洗,最终导致奶牛淘汰。
2.4急性额窦炎精神沉郁,体温升高(39.4℃~41.0℃),单侧或双侧流黏液哝性鼻液,头痛,鼻镜支撑在物体上,身体平躺,四肢划地,额窦叩诊敏感。
发病牛多为去年夏季锯角后,为了给牛角止血,采用了药棉和高锰酸钾填塞法。事后未及时定期换药造成局部病灶感染引发。
3.1发病轻微的牛只
首先取出牛角里填塞的粪便,泥土、药棉等异物,然后对化脓的组织用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和温和的消毒药水(双氧水、10%碘酒)进行冲洗。发病比较轻微的牛只清洗一至两次即可痊愈。
3.2急性病例
对急性额窦炎病例除了要充分清洗额窦外,还要选用敏感的抗菌素治疗7~14天,青霉素效果较好。但本胎次产奶量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3慢性病例
慢性病例需要在两处用环钻钻开额窦以便清洗和排出内容物。一处是在额窦角状突起部,另一处位于中线和两眼眶骨后部连线交叉处外方约4厘米处。2岁以下的牛进行环钻额窦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因为青年牛额窦的口部和口内侧部分尚未形成、建立口内侧引流道可能有损伤颅骨的危险,可放置排液管连接两个环锯部位,钻孔直径最小应为2厘米,以防伤口提前闭合,额窦内的液体脓汁是预后良好的现象。但脓性肉芽肿或实体组织则表明预后要慎重,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连用2~4周。口服或肌肉注射止痛药可减少患畜的痛苦。若无神经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治疗则预后良好。神经症状和眼眶蜂窝织炎是慢性额窦炎严重的或致死性的并发症。治疗有这些并发症的患畜需要长时间对伤口处理,使用抗生素和护理即使病情得到控制,产量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失去饲养价值,所以建议有条件的牧场把此类牛列入淘汰范围内。
一般轻度、中度化脓及部分慢性额窦炎牛只预后良好,急性病例多为预后不良。其中犊牛去角可防止互相顶架,成年牛锯角时间以早春或晚秋为好,锯角后要加强检查和护理,防止感染、化脓。最好是在犊牛阶段去角。如:固体苛性钠去角,犊牛15日龄时,剪去角基部四周的毛,在角基部外围用凡士林涂1圈,防止药液流出伤及头部及眼睛。然后用苛性钠稍蘸水在剪毛处画圆,至表皮有微量血渗出为止。哺乳的犊牛手术后5小时才能吃奶,以防苛性钠腐蚀母牛乳房和皮肤。另外,手术当日要防止雨淋。
电烙铁去角:将电烙铁加热后牢牢地按在犊牛角基部,直到其下部组织被烫得光亮为止,但不宜太深太久。去角后应注意经常检查防止化脓,如果化脓,在初期可用3%双氧水冲洗,再涂碘酊,愈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