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类鼻疽

认识类鼻疽病

2009-12-02 www.healthoo.net A +

作者:张见麟  类鼻疽又名伪鼻疽,是由类鼻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类鼻疽病1911年首次发现于缅甸仰光,并从死者肺中分离出类鼻疽杆菌,1921年被命名为类鼻疽。  A 类鼻疽病好发于热带国家  类鼻疽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类鼻疽杆菌在自然界生长温度为18~42℃,高温高湿有利于其生长。过去本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南北纬20度之间的热带地区),但随着气候的变化,近年一些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也有本病报告。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香港、台湾均有报告。这些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以上的月数超过9个月。  B 本病是如何传播的  类鼻疽杆菌为短卵圆或细长多形态杆菌,其生长需氧,最适宜的温度为37℃,但在25~42℃也能生长良好,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或泥土味。  以往认为,类鼻疽病的传染源是野生啮齿动物,近年大量研究表明,类鼻疽杆菌广泛存在于流行地区的水和土壤之中,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特别是在不流动的死水中,如池塘、稻田以及菜场中。一些国家水中此菌的阳性率较土壤高,尤以稻田水的阳性率为高,可达14.6%~33.3%。土壤中以运动场的阳性率为高。所以说类鼻疽杆菌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死水和土壤中一种常见的腐生菌。  人与动物(主要是猪和羊)通过污染的水及土壤,经皮肤擦伤、呼吸道吸入或消化道而感染。有个别研究认为,如蚤类及蚊子的消化道内有此菌繁殖的话,其叮咬人后也可能传播此病。人与人以及动物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但带菌的动物能将该菌传播到远离流行区的水和土壤中。血清学调查表明,流行区人和动物普遍存在亚临床感染,并有可能将病菌扩散。动物中除最易感的猪和羊外,马、牛、骡、狗、猫、鼠类也能感染。  C 类鼻疽病有哪些症状  类鼻疽菌是条件致病菌,感染后潜伏期的长短不同,如感染量大、身体本身又患有糖尿病等诱因,潜伏期为3~4天,可呈急性暴发型;如感染量少,免疫力好,病菌也可长期呈无症状的潜伏,遇抵抗力下降时,可突然发病,潜伏期最长可达26年。  本病分为四型:  ●急性或暴发型病人呈败血症表现,高热、虚脱,4~5天后出现脓痰、咯血、胸痛、严重腹泻、肝脾大、肝功受损,不及时治疗可在3~4天死亡。上世纪90年代,本病病死率为50%~62%,平均病程14天。这类病人常为老年糖尿病病人。  ●亚急型多表现为局部症状,如肺炎、肺空洞等严重呼吸道症状,或类似伤寒、痢疾等消化道症状,也可有肾盂肾炎、膀胱炎、骨髓炎或深部脓肿。此型可转为慢性。  ●慢性型多局限于某一器官,如肺、皮下、淋巴结、骨、前列腺等部位的脓肿,病程可长达3~10年。  ●亚临床型这类病人可无症状,只表现为抗体阳性,遇诱因时可发病。  本病临床症状复杂,易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等混淆,与其他化脓菌所致的败血症、骨髓炎、肺脓肿也难区别。慢性型还易被误诊为真菌、梅毒、鼻疽、布鲁氏菌病等。当怀疑可能为本病时,必须进行间接血凝、补体结合、放射免疫等血清学试验,最后确诊还需要进行细菌学分离或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并应注意与绿脓杆菌、鼻疽菌等假单胞菌鉴别。  D 怎样预防类鼻疽病  目前尚无可应用的疫苗。对可能发生类鼻疽病的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可抽取一定数量死水水样、土壤样品以及可疑猪、牛、羊只进行血清及细菌学检测,查清疫源地分布,对可疑疫区在台风大雨过后进行终末消毒。对疫区内的猪、羊开展检疫,勿使感染动物外运到非流行区,造成感染扩散。对猪、牛、羊肉检验也应列入类鼻疽病检疫项目。在疫区可疑尘土、污水地方工作或生活要注意个人防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张见麟来源:健康报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