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间质性肾炎

详解急性间质性肾炎

2009-12-03 www.jiulong120.com A +

实。适时改用利尿酸钠等非磺胺类利尿剂不失为明智之举。

  3.抗痨药常用抗痨药物,诸如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对氨基水杨酸等,均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但以利福平为最多见。间断使用,或停药后再次应用利福平,有时甚至是再使用,仅一个剂量,便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发热、寒颤、腰痛、无尿或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其典型表现。较特殊的是这种抗痨治疗下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伴暂时性高钙血症,原因未明。停药后肾功能可恢复,但有时相当缓慢。糖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恢复并无帮助。

  4.别嘌呤醇别嘌呤醇所致急性间质性肾炎常在用药后3周左右发病。绝大多数病人可有表皮脱落性斑丘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肾功能减退。急性肝功能损伤十分常见,约2/3病人有十分显著的转氨酶增高。死亡率可达20%,常死于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败血症、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肝功能或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未明,但显然与严重全身性过敏反应有关,因为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常规剂量治疗时。许多病例原有肾功能不全,后者可使血别嘌呤醇及其代谢物浓度增高。因此,过敏原可为别嘌呤醇或其代谢物。约有半数病人有合并使用利尿剂的病史,此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尚不清楚。治疗包括停药和有效的支持治疗,必要时予以透析。使用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报导不少,但其效果未能肯定。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勿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应用利尿剂后的高尿酸血症中使用本品,并在肾功能减退时减量应用等有预防意义。

  5.非甾体抗炎药本类药物也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等其他肾损害,为方便于叙述合并在此讨论。部分病人应用本类药物,尤其是消炎痛后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由于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在已有钠缺乏(如应用利尿剂)、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如患有肾病综合征、心衰和肝硬化等)、老年人和原有肾脏疾病时,引起或加重肾灌注不足,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应用氨苯喋啶的病人则危险性尤为大。通常以少尿型急性肾衰伴低钠排泄分数和肾前性肾衰的一些临床特征为表现。停药后常迅即恢复,偶需透析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最常见由非诺洛芬引起,常伴大量蛋白尿,可呈肾病综合征,血尿和脓尿常见,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嗜酸性粒细胞尿却不常见。肾活检除显示典型急性间质性肾炎外,常伴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起病常在用药后数天到数月后。及时停药是必要的,但肾功能恢复甚缓慢,多常达数月,透析治疗常很需要。强的松1mg/(kg・d)短期治疗可能帮助恢复,但2周后肾功能无恢复征象时应及时停用。另有部分病例则可表现为伴肾小球肾炎的全身性血管炎或伴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肾乳头坏死等状。此外,本类药物可引起钠水潴留,对原有心衰或高血压者可加重损害。由于本类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故可引起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诱发高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后者在原有肾功能不全、缺钠和使用保钾利尿剂时尤易发生。

  6.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本类药物主要引起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伴肾性失钾和失镁,可引起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通常在用药后数日即可有血肌酐增高,但大多并不严重,故易被忽视;个别也可呈重症少尿型急性肾衰,并需透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肾毒性以新霉素为最,其次为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再次为妥布霉素和乙基西梭霉素,以链霉素为最轻。用药剂量及疗程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同时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合用头孢霉素、原有肾功能不全、高龄、细胞外液量不足、原有肝脏病和钾缺乏是常见危险因素。停药或监护下减量、适当的支持治疗和必要时透析治疗下,本病常可满意康复。

  7.头孢霉素簇单独使用本类药物肾毒性不高,但合并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间质性肾炎。

  8

上一页本文共4页,第[1][2][3][4]页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