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7例报告――中国骨科网

2009-12-03 metu.sosyao.com A +

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7例报告责任编辑:|发布日期:2005-9-311:43:28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

摘要 目的:探讨一次性手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硅胶管引流脊髓内液体到蛛网膜下腔,同时行改良卢氏法矫正脊柱侧凸的联合手术,共治疗7例。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6年,症状和体征好转,肢体功能改善,畸形外观矫正。步态稳定并能参加正常活动者4例,肢体功能改善且步态较稳定者2例,肢体功能无变化者1例。结论:一期完成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和脊柱侧凸矫正是治疗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中图分类号:R744.4,R682.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06X(2000)-04-0227-02▲中国医学健康网

  脊髓空洞症合并脊柱侧凸畸形临床上并非少见。从1993~1998年,我们采用硅胶管引流脊髓内液体到蛛网膜下腔,同时行改良卢氏法矫正脊柱侧凸的联合手术,共治疗7例,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14~25岁;病程2~14年。脊髓空洞症缓慢发病,症状间歇发作,逐渐加重。脊柱侧凸在脊髓空洞症的症状出现后数年内发生,且进展较快。主要表现:双下肢乏力,步态不稳5例;一侧下肢乏力,行走不稳2例,并大小便功能障碍1例。查体:下肢感觉分离3例,下肢肌力3~4级6例,2~3级1例,膝反射亢进5例,踝阵挛阳性4例,Barbinskin征阳性2例。1.2 影像学检查  脊柱X线片示侧凸顶点位于胸段6例,胸腰段1例。Cobb角46°~78°,合并蝶形椎1例,肋骨融合1例。MRI示C4~T7脊髓空洞5例,T4~T11空洞2例。1.3 手术方法  全麻,凹侧在上,侧卧位。以侧凸顶点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剥开两侧背伸肌,定位棘突。依据MRI片选择脊髓空洞处的下端,即T6、T7或T10、T11处,咬除该处两个脊椎的棘突和椎板,吊线后切开硬脊膜和蛛网膜,见病变脊髓稍膨隆。5号细针在脊髓后正中沟无血管区刺入,轻轻抽吸,可见淡黄色液体溢出。在针孔处用尖刀纵行切开约2mm,拔出针头后将3cm长硅胶管用显微无齿镊夹住向近端插入约2cm,尾端用5-0无损伤线固定在蛛网膜上,缝合硬脊膜,椎板缺损处用游离自体脂肪片悬吊缝合覆盖。于侧凸顶点上、下各4~5个节段,咬除部分棘突,切除中线处黄韧带,显露硬膜外腔,用直径1.2mm的双股钢丝穿过椎板下,然后用卢氏棒固定。取自体“剃刀背”处肋骨或髂骨植骨,逐层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12d拆线上石膏背心外固定,半年后拆除。1.4 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6年,症状和体征好转,肢体功能改善。步态稳定并能参加正常活动者4例,肢体功能改善且步态较稳定者2例,肢体功能无变化者1例。术后由于有金属内植物未能行MRI复查,脊髓空洞大小变化不能比较。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18°~35°,外观畸形明显改善,未出现钢丝断裂、断棒、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

2.1 脊髓空洞症的真正病因仍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胚胎时期神经管关闭不全所致的先天性发育畸形[1]。脊髓空洞症患者约有50%合并脊柱侧凸。McRac和Standen在1966年报道43例脊髓空洞症,其中27例合并脊柱侧凸,证实了这一论断[2]。我院近6年共诊断脊髓空洞症22例,其中7例伴脊柱侧凸,占32%,但不除外轻度脊柱侧凸漏诊的可能。作者同期诊断脊柱侧凸共94例,有脊髓空洞症症者7例,发生率为7.5%。所以,临床上在检查脊柱侧凸病人时应想到脊髓空洞症存在的可能性。脊髓出现空洞时,脊髓前角神经元受到挤压损害,这种损害具有局限性和不对称性,从而影响脊柱周围的肌肉,产生松弛性的脊柱侧凸[2]。空洞节段一定高于侧凸节段,空洞中心点与侧凸顶点一般相差3~6个脊椎节段。本组空洞大小与侧凸严重程度无正比关系,也可能是例数较少的原因。2.2 脊髓空洞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MRI检查,其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最早出现单侧痛触觉障碍,进而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的肌肉萎缩和下肢乏力,还可有相应的植物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详尽的物理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率和减少漏诊。MRI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切诊断[3]。本组7例均通过MRI确诊。2.3 手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并非病因治疗,其目的是把脊髓空洞内液体向蛛网膜下腔分流,减轻空洞内张力对脊髓的压迫作用,并阻止空洞的进展和扩大[4、5]。为减少损伤,在切开硬脊膜等操作中必须用显微器械,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或戴头式放大镜操作。脊髓插管及切开处要选在血管少和相对较薄的部位进行,以减少对脊髓的损伤。有学者认为脊髓空洞症合并的脊柱侧凸手术风险太大[2],不宜采用内固定手术,尤其是卢氏法手术。我们认为只要小心操作,就可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达到一期完成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和脊柱侧凸矫正的目的。

[1] 贾连顺主编.现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212-214.[2] 田慧中主编.脊柱畸形外科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4.256-257.[3] 赵忠新,邵福源,宰春和,等.MRI对脊髓空洞症的诊断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1990,29(7):410-411.[4] 王锐,刘阿力,王忠诚.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9,5:234-236.[5] 申存瑛,张树位,高述礼,等.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8,4:74-76.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