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结肠癌

结肠癌|症状|治疗

2009-12-04 www.yongyao.net A +

一些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与结肠癌密切相关,并有现象提示影响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组结肠癌发病的环境、遗传因素可能存在差异。环境(尤其是饮食)、遗传、体力活动、职业等,是影响结肠癌发病的可能病因因素。
1.饮食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70%~90%的肿瘤发病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而其中40%~60%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营养相关联,故在肿瘤发病中饮食因素被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1)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的作用机制:可归纳如下:①影响肠道脂质代谢,高脂饮食使7a-脱羟基化酶活性增高,导致次级胆酸形成增多,而纤维素的作用正相反,并通过抑制重吸收、稀释及吸附、螯合作用,降低肠道的脱氧胆汁酸浓度增加粪便中固相物质,促进排出;一些饮食因素(如钙离子)可降低肠道离子化脂肪酸和游离胆汁酸的水平,这两种物质均对肠道上皮有损伤作用;抑制肠道胆固醇的降解。牛奶、乳糖、半乳糖具有抑制胆烷氧化还原作用。②纤维素还具有改变肠道菌群,影响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并影响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速度,调解肠道酸碱度,以及通过黏蛋白加强黏膜屏障作用,减少肠内有毒物质对肠上皮的侵害;③高脂肪及部分碳水化合物能增加肠道细胞酶的活性(如葡萄糖醛酸酶、鸟氨酸脱羟酶、硝基还原酶、偶氮氧化酶、脂氧酶、环氧酶),促进致癌物、辅癌物的产生。④生物大分子活性的影响。当胞浆酸化时,DNA合成受抑,细胞周期延长。
(2)维生素: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均与降低结肠癌发病相对危险度有关,并呈剂量反应关系。维生素D和钙具有保护作用。
(3)葱蒜类:葱蒜类食品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在实验中多次证实了该类食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蒜油能明显减少用二甲基胆蒽引起的结肠黏膜细胞损伤,并能使小鼠结肠癌诱发率降低7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高摄入蒜类食品者结肠癌的发病危险是低摄入组的74%。
(4)食盐和腌制食品:食盐量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之间的关系,研究高盐摄入量组,3种癌症的相对危险度均增高,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每周摄取3次以上腌制食品发生结肠癌的超额危险度是不足1次者的2.2倍(P<0.01),左半结肠癌为2.1倍,右半结肠癌为1.8倍。该危险因素的解释可能与食品腌制过程所产生的致癌物有关,而高盐摄入可能是一种伴随状态。
(5)茶:茶多酚是1种强抗氧化剂,能抑制致癌剂的诱癌作用。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每周饮茶(绿茶或红茶)3次以上者的直肠癌发病危险为不足1次者的75%,而与结肠癌组相关不密切。近10余年来,研究提示饮茶与结肠癌发病危险呈显著负相关性,但也有与此相反结果报道。由于饮茶对防止结肠癌的保护性作用的人群研究结果较少,目前还难以评价饮茶在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咖啡与结肠癌之间的关系尚难以确定。
(6)微量元素和矿物质:①硒:多种癌症的病死率(包括结肠癌)与当地膳食硒摄入量及土壤硒含量呈负相关。推测硒和钾与结肠癌低发病危险性相关。但有认为这些因素可能仅仅是一些伴随因素,而并不直接影响人群结肠癌的发生风险。②钙:动物实验表明,钙能改善脱氧胆酸对肠道上皮的毒性作用。有学者认为肠道中胆汁酸与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增加可以促进结肠癌的发生,而钙可以与之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皂化物,使得它们对肠道上皮刺激与毒性作用减轻。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也提示,钙摄入可防止结肠癌的发生起保护作用。
2.职业因素与体力活动结肠癌患者中绝缘石棉生产工人较常见,并且动物实验已证实吞食石棉纤维能够穿透肠黏膜。此外,金属工业、棉纱或纺织工业和皮革制造业等。已经证实,在塑料、合成纤维和橡胶的生产过程,经常应用的一种化合物质――丙烯腈有诱发胃、中枢神经系统和乳房肿瘤的作用,且接触该物质的纺织工人,其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高。尽管如此,一般并不认为结肠癌是一种职业病。
在职业体力活动的分析中发现,长期或经常坐位者患结肠癌的危险性是一些体力活动较大职业的1.4倍,并与盲肠癌的联系较为密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对防止结肠癌(尤其是结肠癌)起保护性作用。
3.遗传因素据估计在至少20%~30%的结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1%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5%为遗传性无息肉结肠癌综合征患者。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中80%~100%的患者在59岁以后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此外,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患者发生左侧结肠癌占多数,而遗传性非息肉综合征患者多患右侧结肠癌。
通过全人群的病例对照谱系调查(1328例结肠癌先证者家系和1451例人群对照家系),结果表明:各不同先证者组别一级亲属结肠癌曾患率显著高于二级亲属。结肠癌先证者诊断时年龄与其一级亲属结肠癌发病风险有关,先证者年龄越轻,家族一级亲属发生结肠癌的相对危险度越大,≤40岁结肠癌先证者一级亲属的相对危险度是>55岁组的6倍。对于有结肠癌家族史的家族成员(一级亲属),尤其是对结肠癌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者的家族成员,应给予高度重视。
4.疾病因素
(1)肠道炎症与息肉:肠道慢性炎症和息肉、腺瘤及患广泛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有严重不典型增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演变为结肠癌的机会约为50%,显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要高。我国的资料提示发病5年以上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性较一般人群高2.6倍,而与直肠癌的关系不密切。对于病变局限且间歇性发作者,患结肠癌的危险性较小。
Crohn病亦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多侵犯小肠,有时也累及结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ohn病与结肠和小肠腺癌的发生有关,但其程度不及溃疡性结肠炎。
(2)血吸虫病:根据1974~1976年浙江省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和1975~1978年中国恶性肿瘤调查资料以及中华血吸虫病地图集,探讨了血吸虫病流行区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我国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和浙江省嘉兴地区10个县的血吸虫病发病率与结肠癌病死率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提示在我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血吸虫病可能与结肠癌高发有关。但从流行病学研究所得的关于结肠癌与血吸虫病相关的证据很少。如目前在血吸虫病日渐控制的浙江嘉善县,该地区结肠癌病死率与血吸虫病发病率均曾为我国最高的地区,血吸虫病感染率明显下降。然而,根据近年来调查结果表明,结肠息肉癌变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研究报告也认为,息肉癌变与息肉中血吸虫虫卵的存在与否无关。此外,在上述两地区进行的人群结肠癌普查结果也不支持血吸虫病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未发现血吸虫病史与结肠癌发病存在相关性。
(3)胆囊切除术:近年来我国大约有20篇以上的文献论及胆囊切除术与结肠癌发病的关系。其中一些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后可以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尤其是近端结肠癌。男性在做胆囊切除术后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增加;与之相反的是女性在做该手术以后患直肠癌的危险性反而下降了。也有观点认为胆囊切除后对女性结肠癌的影响比男性大。
目前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肠癌也不例外。结肠癌作为一种与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在其病因上也与之紧密相关,并认为饮食因素的作用最为重要。目前仍以“高脂、高蛋白、高热量及缺乏纤维素摄入”的病因模式占主导地位,多数研究结果与此模式相吻合。其他一些致癌因素相对作用较弱,如疾病因素、遗传因素、职业因素等。可以这样认为:结肠癌的致癌过程是以饮食因素的作用为主的,结合其他一些因素的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病因学研究的深入与多学科的渗透,目前已在病因假设对结肠癌的致癌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就流行病学领域而言,更为广泛地应用现代科技,对一些以往的结果不太一致的因素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对流行病学的结果所提示的可能病因将会进一步阐明。病理生理(查看内容)发病机制不是很清楚。诊断检查(查看内容)诊断
1.问诊详询发病时间、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及其过程,有无排便次数增加、便血、腹泻、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肛门停止排气。起病后,有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低热、尿频、尿痛或排尿困难。经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2.体检注意患者全身情况,有无贫血、消瘦、水肿、黄疸、腹水、恶病质,左锁骨上及腹股沟淋巴结是否肿大。注意腹部是否膨隆,有无肝脏肿大,腹部能否触及肿块及其活动度、部位、大小、硬度、边界。有无肠鸣音亢进及气过水声。
3.直肠指诊注意有无肿块及溃疡触及,其部位、性质、范围、活动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肠腔有无狭窄。
4.血、尿、便常规及其他检查粪便隐血试验,血钾、钠、氯检查,以及肝、肾功能、癌胚抗原(CEA)、CAl9-9等检查。
5.根据癌肿部位,决定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并作活检,以便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及病理类型。
6.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以了解有无肺转移。钡灌肠检查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以明确病变范围,了解有无同时性多原发癌或良性肿瘤。有急性梗阻时,则应摄立、卧位腹部平片,忌行钡灌肠检查。如为部分性肠梗阻,可用稀钡灌肠检查,摄片后即用温盐水洗肠,促使钡剂排出。
7.超声检查以了解结肠肿块位置、大小、性质、与周围脏器关系,有无腹水和肝转移等。治疗方案(查看内容)(1)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①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癌: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与横结肠端端或端侧吻合术。结肠肝曲癌,还须切除横结肠和胃网膜右动脉组的淋巴结。②横结肠癌:癌灶位于横结肠中段者,切除横结肠及其系膜,包括结肠中动脉及其周围淋巴脂肪组织,将肝、脾曲游离行端端吻合术;亦可切除横结肠及肝曲、脾曲后行升结肠和降结肠吻合,清除胃结肠韧带组的淋巴结;如癌灶偏于右侧,则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并切除大部横结肠及其系膜,包括清扫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脂肪组织;如癌灶偏于左侧,则行左半结肠切除,切除大部横结肠及其系膜,包括清扫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脂肪组织,游离结肠肝曲,将近侧横结肠与降结肠远侧端行端端吻合术。③结肠睥曲、降结肠癌:行左半结肠切除术,根据位置高低切除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后,行横结肠与乙状结肠或直肠吻合术。④乙状结肠癌:根据侵犯部位决定切除降结肠或直肠的范围,然后作降结肠与直肠吻合术。
(2)结肠癌并发梗阻时的手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后早期手术。①梗阻性右半结肠癌,多可行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术。如患者全身情况不许可,梗阻严重,则先作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或盲肠造口术,待2周后再作二次手术切除肿瘤。如肿瘤晚期不能切除,可行回肠横结肠吻合术以解除梗阻;②梗阻性左半结肠癌,宜分期手术,先作暂时性横结肠造口,解除梗阻,在肠道充分准备后再行根治切除。也可考虑行一期根治性肠切除,并作近侧结肠造口,远侧关闭,二期行造口还纳术。
(3)不能根治的结肠癌手术:原则上,如能切除原发癌灶,可行姑息性切除。如仅为肝内孤立性、小的转移灶,全身情况尚好,局部肿瘤未固定,原发癌灶应尽可能按根治要求处理,同时或择期行肝叶切除术。如肿瘤已累及邻近脏器,但无远处转移,可将肿瘤连同被侵犯脏器一并切除。
(4)结肠类癌:如类癌直径在2cm之内,多为良性,可行局部肠段切除术。如瘤体大,病理为恶性,则按结肠癌处理。
【术后处理】
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2~3d,第4天开始进流食,并逐日增量,1周后改为半流食。
2.术后注意扩肛,并留置肛管至肛门排气为止。
3.禁食期间应给予静脉输液,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并注射维生素Bl及C。

4.保持骶前双套管负压吸引通畅,观察有无出血,必要时输血。双套管引流一般于术后5~7d内逐步拔除。
5.留置导尿管一般于术后5~7d拔除,拔管后注意有无排尿障碍。若术后3周内仍有尿潴留,应按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处理。
6.术后应用抗菌药物至体温正常3d后为止。酌情加用化疗药物、中医中药等。
7.结肠造口的处理:①注意结肠造口有无回缩、出血、坏死等情况。②袢状结肠外置,术后2~3d切开肠管;肠袢下固定管于术后7~10d拔除。③结肠造口如采用钳夹法,于术后2~3d开放。结肠造口开放后,其周围用凡士林纱布保护。④术后1周用手指检查结肠造口有无狭窄,必要时定期用手指扩张。
【护理】
1.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肠切除术后,当麻醉作用消失,血压正常后,应改斜坡卧位。
3.须作永久性结肠造口者,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消除其思想顾虑。
4.结肠造口术后护理:①结肠造口周围皮肤每日用清水洗净、擦干,敷以滑石粉;如有发炎糜烂,可涂以氧化锌软膏或各类含抗生素的软膏。有粪便外溢时,应随时洗净。②乳胶袋内粪便,每日至少清除2次,冲洗擦干后重新套于造口处,乳胶袋每日至少更换1次。用过的乳胶袋应冲洗、煮沸、晾干后备用。③调节饮食,使粪便成形,必要时内服收敛止泻药。④出院前,应教会患者处理人工肛门。
【出院标准及随访】
腹壁切口愈合,结肠造口排便通畅,会阴部创口愈合,症状消失或减轻,即可出院。每3个月来院复查1次,共2年;以后根据病情定期随访。复查时,应注意腹腔内有无转移,会阴部有无癌肿复发,排便有无困难,吻合口或结肠造口有无狭窄,癌胚抗原有无增高等,门诊随访中指导患者进行抗癌化疗。预后及预防(查看内容)无特殊预防方式。流行病学(查看内容)从全世界范围看,我国为结肠癌低发地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位次,男女性均居第5位。但从近年上海市肿瘤登记处的统计资料来看,结肠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比1972~1974年与1993~1994年20年来结肠上升104.1%(男),98.7%(女)。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到本世纪末结肠癌发病率将可能继续上升。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结肠癌的流行特征和探讨影响结肠癌发病的可能病因因素,以便为结肠癌的防治提供依据。通过近年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肠癌发生与环境、饮食及遗传因素的相关性已日益明确。
1.时间趋势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以发病率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只有极个别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在我国结肠癌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变化亦是如此。上海肿瘤登记处的资料表明:结肠癌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上升,1972~1974年结肠癌的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6.1/10万,1987~1989年为11.2/10万,上升了84.6%,年平均上升4.2%;结肠癌发病率位次由第6位上升至第4位,目前仅次于胃、肺、肝癌。同期上海市男女性结肠癌的5年观察生存率与相对生存率有较大的提高,与上海市结肠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比较,男性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处于第3位(仅次于膀胱癌与鼻咽癌),女性处于第4位(位于乳房、宫颈、卵巢癌之后)。
2.地区分布世界各地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差异很大,发病高的地区与发病低的地区之比可相距10~20倍以上。北美、北欧和西欧以及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日本与芬兰除外)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高;东欧和南欧、拉丁美洲的以色列犹太人的发病率居中;亚洲、非洲和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的发病率最低。经济发展的差异具有与地理因素同等的重要性。
3.个体因素
(1)年龄分布:结肠癌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趋逐步上升,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略有降低。
近年来青年人结肠癌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并有一些临床研究资料提示:我国青年人结肠癌可能较其他地区高发。根据1978~1982年我国上海市和美国(白人)的年龄组发病率估计,上海市青年人(30岁以下)结肠癌发病率(1.0/10万)比美国白人的发病率(0.3/10万)高,而后者≥30岁组结肠癌发病率(90.2/10万)较上海高2~3倍(35.0/10)。移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青年人结肠癌可能与遗传联系较为密切,并不因为移居改变了环境因素而导致青年人结肠癌发病率的明显变化。
(2)性别分布:大多数国家男性结肠癌的发病率与女性相似。在美国白人男性结肠癌发病率略高,但在非白人中,男性和女性结肠癌的比例大致相等。在大多数国家,年轻的结肠癌患者中以男性占多数。
(3)宗教:生活在美国加里福尼亚的第七日安息会教徒(theseventhdayadventists)以素食为主,其结肠癌的病死率比该地区的一般人群低60%。在印度孟买,多吃肉类食品的教徒结肠癌的发病率比食素的印度教徒高。宗教因素的研究反映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对结肠癌发病的影响。
(4)种族:大多数地区白人结肠癌发病率比黑人高。但在20岁以下年龄组,非白人结肠癌病死率和发病率都高于白人,非白人结肠癌发病率是2.0/10万,白人是1.3/10万。新加坡华人的结肠癌发病率较马来西亚人与印度人高3倍,上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所致,而结肠癌的种族本身的差异是有限的。
(5)移民:在进行了大量移民流行病学研究后证实,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环境因素而非遗传因素。移居美国的第1代与第2代日本移民患结肠癌的机会是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2.5倍。移居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结肠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也明显高于本国居民,而与美国居民相接近,是中国(上海)人的7倍;而女性的结肠癌发病率处于中国人与美国白人之间,比中国人高3~4倍。
4.结肠癌解剖部位分布结肠癌高发地区以乙状结肠较多见。从分布图形来看,高发区与低发区结肠癌不同解剖部位的比例大致相同,而差异较大的是低发地区乙状结肠癌发病率较低;与此相反,低发地区的右半结肠癌比例较高。这就提示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结肠癌的致病因素可能有所差异。结肠癌相关药品新霉素甲硝唑蓖麻油硫酸镁左旋咪唑呋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磺胺脒氟尿嘧啶甘露醇更多相关药品相关出处:《外科学》,《内科学》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在线咨询专家或尽快去医院就诊治疗。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医院诊断及医嘱为准,用药安全网不对患者因不当诊疗造成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结肠癌相关疾病结肠癌结肠癌相关资讯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