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登革热

登革热的“黑色家谱”・科技频道・科技创造财富

2009-12-07 tech.163.com A +

  现在认为,引起登革热的病毒有四型:DF-1、DF-2、DF-3、DF-4。其中感染任何一型病毒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都只对同型病毒有抵抗作用,而对其它型的病毒无作用。登革热病毒

1943年,日本人首次分离出登革热病毒,但此项工作未立即公开。与此同时,美国人也从印度和新几内亚的流行中分离出两种具有不同抗原特异性的病毒型,称作DEN-1和DEN-2,且被认作原型病毒。1956年登革热在菲律宾大流行,日本人分离出三种具有不同抗原特异性的病毒型,称作DHF-1、DHF-3和DHF-4原型病毒。现在认为,引起登革热的病毒有四型:DF-1、DF-2、DF-3、DF-4。其中感染任何一型病毒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都只对同型病毒有抵抗作用,而对其它型的病毒无作用。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登革热的四个病毒型均有基因变异。年龄、性别、遗传背景和潜在的疾病均可影响登革热流行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登革热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现在归入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黄热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纳米)、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纳米)。髓核为单股线状核糖核酸(RNA)。病毒颗粒与乙型脑炎病毒相似,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零下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分钟或100℃、2分钟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dengue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三种类型。

所有典型登革热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日,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患者于病程3~6日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重型登革热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毫升。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10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