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鞭虫病

鞭虫

2009-12-08 www.cwysq.com A +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简称鞭虫,是常见的寄生线虫之一。该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温暖潮湿地区,仅次于蛔虫和钩虫,是世界上排列第三位常见的肠道寄生蠕虫。国内各地感染较普遍,南方感染率(有的地区可高达80%)和感染度均高于北方.

H030T039[1].jpg


  鞭虫虫体分前后两部分。前部细长,约占3/5,后部较粗,约占2/5,全虫外形似鞭状(图示)。前端有口。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管、肠和肛门。口腔极小,无唇瓣,具一长约7~10微米前端呈尖刀状的口矛,虫体活动时可从口腔伸出。咽管细长,占据虫体的整个细长部分,管外有杆状体包绕。杆状体由一单行排列的杆细胞组成。杆细胞具分泌功能,能分泌经咽管到体外消化宿主组织的酶,所以杆状体本身就是一组咽管腺。肠管和生殖器官(单管型)位于虫体后较粗部,肛门位于虫体后端。雄虫长30~45毫米,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生殖器官包括袋形的睾丸、输精管和射精管。射精管与直肠共同开口于泄殖腔。交合刺枪尖状,单一,藏于一个可以伸缩的刺鞘内。鞘的周围有弯曲的鞘刺,鞘末端呈球形膨大(图示)。

H030T040[2].jpg


  交配时雄虫以鞘刺固定于雌体上。雌虫长35~50毫米。尾端钝圆,有肛门开口。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门位于虫体粗大部的前端腹面。

H030T041[3].jpg


  虫卵呈纺锤形,大小50~54微米×22~23微米,棕黄色。卵壳较厚,由外往里分别是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壳质层(由壳质和蛋白质复合物组成)和脂层。卵壳两端各具一透明塞状突起,称为盖塞。盖塞也具上述三层。但由于壳质层所含蛋白质成分较卵壳少,故呈透明状。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时,内仅含一长圆形卵细胞,尚未分裂(图示)。

  成虫多寄生于盲肠中。当虫的数量多宿主感染严重时(有的多达6900条)也可见于阑尾、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雌虫每日产卵数1000~10000个。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氧充足,适宜温度近30℃、适宜相对湿度近100%),约经3~5周发育为感染期卵(即内含成熟幼虫的卵)。如环境恶劣,需要的时间就要延长。虫卵抵抗力强,在温暖(22~23℃)、潮湿、荫蔽、氧充足的环境中,可保持活力达数年之久(但在阳光直射或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不能长久生存。这也是在北方感染率低于南方的主要原因之一)。虫卵随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苍蝇和蟑螂也可携带虫卵,在鞭虫病的传播上起着一定作用)。在小肠中,卵内幼虫受到宿主肠道的特殊刺激会分泌壳质酶等,使盖塞降解和破裂。其口矛穿破脂层,虫体经盖塞逸出,侵入宿主肠粘膜,摄取营养并发育,约10天左右回到肠腔,然后移行至盲肠发育为成虫。自宿主吞入感染期卵到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1~3个月。成虫自然寿命约3~5年。

  鞭虫以其细长的前段插入宿主肠粘膜乃至粘膜下层、肌层,借其尖刀形的口矛,不断作前后运动和两侧摆动,再加上虫体前端的不断试探,刺穿毛细血管摄取血液或组织液。宿主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较重时(每克粪便中虫卵数在5000个以上),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乏力、消瘦、慢性腹泻(有数百条成虫的重感染,可造成寄生虫周围的宿主肠粘膜细胞坏死,显著的细胞浸润和粘膜炎症性反应,影响了结肠对水的重吸收,导致腹泻)、便血、贫血和直肠脱垂(在脱出的直肠上可见许多虫体附看)等症状。此外,鞭虫感染还可诱发或加重其他疾患如荨麻疹、阿米巴痢疾、阑尾炎和其他肠道细菌感染。

  在鞭虫病的诊断上以检获虫卵为确诊依据。可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离心沉淀或水洗自然沉淀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粪便内的鞭虫卵。为确定感染度,可采用定量板――甘油玻璃纸透明计数法(加藤氏改良法)。

  鞭虫病的预防应从加强粪便管理、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和蟑螂、保护水源、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方面着手。

  鞭虫病不易根治,但用药后可使虫数减少。过去治疗常用药物如四氯乙烯、槟榔煎剂、驱虫净等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均不理想。现用甲苯咪唑驱虫,3~5日疗程转阴率可达73.7~96.4%。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