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发作后一般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常将起病后1个月以内,病情不稳称为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也是病人易死亡期,常常在发作后24小时之内引起死亡,所以急性期的抢救工作尤为重要。
中医对中风急性发作的抢救原则是针对其病因病机,即风、火、痰、热蒙蔽清窍,阻塞于脑,正邪交争,邪气亢盛、气滞血瘀等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的实际情况,辨证施治,运用清心开窍、醒神固脱、法风除痰、驱邪理气清热的治疗原则。主要的抢救手段是方药和针灸。
方药: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邪较浅,一般无神志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肤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脉弦或浮数。如是以素有头晕头痛、耳鸣腰酸为特征,可以使用镇肝息风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25克,生白芍15克,牛膝15克,龟板9克,钩藤20克,代赭石25克,天麻9克,菊花15克。水煎服,日1次。若头痛头晕重者,可加僵蚕;痰多者可加川贝、竹沥;心中烦热者,可加生石膏、栀子。
如是以偏瘫或半身肢体麻木为主,可用大秦艽汤加减:秦艽2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茯苓20克,黄芩10克,牛膝15克,生地15克,水煎服,日1次。
如是以头晕头重、胸闷痰多、便秘、半身不遂为主,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三化汤加减:半夏15克、白术15克、天麻10克、生大黄15克、胆南星10克、枳实1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日1次。如果药后大便泻下臭秽异常,可不再尽剂,届时按症状换方。
中脏腑型的病情较重,有精神或意识障碍,闭证以卒然昏倒,口噤不开,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便闭,肢体强直或痉挛,脉弦滑有力为其表现,阳闭还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治疗可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1丸,同时可服羚羊角汤加上天麻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0.3克(另放冲服)、钩藤15克、天麻10克、生石决明(先下)40克、蜈蚣5克、白芍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胆南星15克、夏枯草15克、水浓煎至300毫升,鼻饲或灌服。
阴闭症兼见面色苍白,口唇淡,四肢厥冷,脉沉滑缓。治疗可先用苏合香丸鼻饲或灌服,同时用温胆汤和涤痰汤加减:半夏15克、胆南星1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天麻10克、钩藤25克、远志15克,水浓煎至300毫升,鼻饲或灌服。脱症可见卒然昏倒,口开目合,鼻鼾有声,呼吸低微,四肢瘫软,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治疗以参附汤加减:人参10~25克(红参可达30克)、附子10克、黄芪30克、五味子15克,急煎浓缩至200毫升,鼻饲或灌服。
针灸:中经络型,如以头晕头痛、耳鸣腰酸为特征,可取风池,肝俞,肾俞,大溪,阳陵泉,用平泻平补法,留针20~30分。头针还可取顶颞后斜线,用抽气法,取患肢对侧;耳针疗法可取神门,脑干、枕、颞区、肝、肾、王不留行贴敷,每3天换1次,辩证取穴。
如是因气虚血瘀的中经络型,可取体针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曲池、气海等穴。
如是因风痰阻络,实热郁结,蒙蔽清窍出现的痰多胸闷,便干等特征,可选体针:风池、风府、大椎、肺俞、天突、中府、丰隆、曲池、足三里、肾俞、膻中、天枢、三阴交,泻法,留针20分钟,日1~3次,还可选耳针:神门、胃、皮质下、肾上腺、肝、枕、大肠,王不留行贴敷,每日揉按数次。
闭症:首先开关醒神志,可取十二井穴放血,人中穴大幅度捻转提插,待病人稍微神清后可取百会、内关、外关、风池、大椎、太冲、足三里、合谷。阳闭用泻法;阴闭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脱证:可急刺人中醒神,同时用温阳灸于百会、神阙、中极、关元、气海;神清后用补法针刺足三里、太溪、膻中、中脘、大椎、内关,留针40分钟。
(责任编辑:jbwq)
A:
A: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