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乙肝

肝郁气滞症的症状和治疗方药

2016-01-20 A +

肝郁气滞症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症,简称肝郁症。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的关系密切。

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气不利,故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情志抑郁寡欢,善太息;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气血失和,冲任失调,故见乳房作胀或痛,痛经,月经不调;若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气搏结于咽喉,可见咽部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痰气搏结于颈部,则为瘿瘤;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肝络瘀阻,日久可形成肿块结于胁下;苔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本证多与情志因素有关,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辩证的主要依据。

肝郁气滞型乙肝

急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的乙肝患者,常诉两胁或右肋肝区胀痛,痛无定处,常呈间歇性,急躁生气后加重,时时叹息,欲出长气,伴有胸闷腹胀,咽喉部似有物梗塞。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可诊为肝郁气滞。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型乙肝治宜舒肝解郁,解毒活血。常用逍遥散,方剂中柴胡舒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使肝气条达、脾得健运;加板蓝根、金银花、夏枯草、丹参以活血解毒;胁痛重者可加川楝子(用量不可超过10克)、元胡舒肝止痛;食少腹胀加焦三仙、鸡内金,可消食除胀;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百合,可清心安神。

肝郁气滞症的治法:疏肝解郁,通络牵正。

处方:逍遥散加减。归尾12g,白芍12g,柴胡12g,茯苓12g,白术12g,薄荷12g,僵蚕12g,香附12g,全蝎6g,虫6g,水煎服,日1剂。

肝郁较重者,加青皮10g,川楝子12g;肝气乘脾,纳呆腹胀者,加党参10g,白术12g;月经不调者,加玫瑰花6g,月季花6g;肝郁化火者,加龙胆草10g,青黛6g(冲服)。

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改用天麻钩藤饮加用全蝎、僵蚕、地龙等。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