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糖尿病

万梓良患糖尿病暴肥 糖尿病病人子女无可救药?

2016-01-22 A +

现年56岁的港剧天王万梓良(万子)自爆因受到遗传的糖尿病而暴肥30公斤,令体形失控。对于糖尿病的发生过程,环境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遗传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糖尿病是如何遗传的?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下面为你详细解答。

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不过它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比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主要是使胰岛容易遭受病毒攻击,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2型糖尿病则遗传的是使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容易发生肥胖,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伴胰岛素抵抗的基因。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患了糖尿病,他的子女并不是一定会得糖尿病,而只是得糖尿病的机会比那些父母都无糖尿病的人多一些。

糖尿病是怎样遗传的?

1型糖尿病的遗传性与人体白细胞抗原相关,具有某些类型的人体白细胞抗原的人,胰岛素容易受到病毒或其他毒物的损害,继而又容易发生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引起1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可能是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所以,1型糖尿病可能的发病模式是这样的,本身具有某种易致病的人体白细胞抗原的患者,偶然遭受了病毒感染,造成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胰岛素无法正常分泌而患病。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遗传机制更为复杂,长期以来对2型糖尿病的遗传问题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是“节约”基因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导致我们患2型糖尿病的遗传基因可能正是曾经在人类进化中,经常受到饥荒威胁时帮助人类存活下来的“节约”基因。这种基因善于在人获得食物的时候,把食物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以备荒年。这本来是人类长期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救命基因,但到了不愁温饱的今天,“节约”基因由大功臣变成了大问题,它容易使人发胖,促发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也容易使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出现问题,这些都会使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增加。尤其在生活模式发生剧变,遗传基因的变化赶不上生活水平的变化时,糖尿病有可能因为“节约”基因的作用而暴发流行。不过,和2型糖尿病一样,如果大家只具有“节约”基因这一个因素,也不一定会患2型糖尿病。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包括肥胖、吸烟、饮食摄入过多、体力活动过少和各种应激状态,也就是过分劳累、精神紧张等。

事实上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它们的发病中都缺不了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只是在它们的发生中扮演了部分角色,而且从“戏份”上来讲,遗传在2型糖尿病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更大,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明显。另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出现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都有遗传因素参与。不过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并发症中所起的作用和它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一样,也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糖尿病有遗传性但可预防

一般而言,正常人患糖尿病的几率为1%~5%,但糖尿病病人子女的患病几率则为8%~10%,由此可见糖尿病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因素。

但随着生活水平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活动量日渐减少,大量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导致肥胖,继而造成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这是导致当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环境因素(主要是饮食和体力活动)在糖尿病的发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父母患有糖尿病,如果子女注意预防,那么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的,因此,糖尿病病人子女也不必过于担心。同样,即使父母没有糖尿病,但如果不注意预防的话,子女照样会患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病人子女应当如何正确预防该病的发生呢?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做到合理饮食,保持粗杂粮、细粮以及荤素的合理搭配,少吃过咸、高热量的食物以及零食,饮食以清淡为宜;同时,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以利于消耗热量、调整血脂紊乱、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要做到戒烟限酒。其次,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基因治疗能解决糖尿病的问题吗?

有人要问,既然糖尿病的发生存在遗传因素的作用,那么,基因治疗能解决糖尿病的问题吗?从理论上讲基因疗法无所不能。但是基因治疗也有它的局限性,对单个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成功性可能会较高,但对糖尿病这种涉及多个基因的调控失常的疾病,依靠基因治疗获得成功还很困难。不过大家不必要悲观失望,积极进行规范治疗完全可以良好的控制疾病。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