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脊髓性肌萎缩的临床诊断

2016-09-01 互联网 A +

  肌萎缩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丧失运动能力。有一种被称为脊髓性肌萎缩的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不同于一般外伤或者神经体统疾病所引起的肌无力,在发病机制上较为复杂。那么该病有哪些临床表现或者诊断的标准供大家参考呢?下面本文便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首先在临床表现层面,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时间可分为三型:

  SMAⅠ型(严重婴儿型):生后6个月内发病;严重者出生时已有明显症状, 四肢无力,喂养困难,呼吸困难;始终无独坐能力,预后差,2岁前死亡 。

  SMAⅡ型(迟发婴儿型):生后6~18个月发病;婴儿期吸吮、吞咽功能正常,无呼吸困难;可独坐,始终不能独立行走;可生存至10~20岁,多死于呼吸肌麻痹。

  SMA Ⅲ型(少年型):生后18个月发病;婴儿期正常,5~15岁出现缓慢加重的全身性肌无力,肢体近端重;在一定时期内有独立行走能力,可生存至中年,30岁后失去独站能力,多死于呼吸肌麻痹或全身衰竭。

  再来是本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 对称性进行性近端肢体和躯干肌无力、肌萎缩、智力感觉正常;

  (2) 家族史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3 )血CPK正常;

  (4) 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受损;

  (5) 肌活检符合前角细胞病变。

  具备以上1~4或1,3~5均可诊断本病。

  虽然是一种遗传疾病,在病因上难免晦涩难懂,不过还在该病在诊断与表现上尚有一些参考依据供大家判断。所以我们要做的便是记住该病特征性表现,如果发现上述症状,应当敲响警钟,及时就诊,以免错过诊治的最佳时期。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