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永存动脉干

1例成人永存动脉干矫治术的体外循环治理

2009-11-26 lw.china-b.com A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永存动脉干;体外循环

患者男性,年龄23岁,体重49kg,身高170cm,发现心脏杂音二十余年,因家境贫困未及时治疗,但生长发育较同龄人迟缓,近期出现劳累后心慌、气促,呼吸困难伴口唇发绀,休息后自行缓解。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饮食一般,大小便正常。查体:患者消瘦,口唇无明显紫绀,可见杵状指,左侧胸廓膨隆,心尖搏动弥散,于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外侧2cm,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Ⅱ~Ⅳ级隆隆样杂音,胸骨左缘肋间可闻及Ⅲ~Ⅵ级收缩期粗糙杂音,P2亢进。ECG示左室高电压,心血管造影可见主肺动脉发自主动脉,再分出左右肺动脉,属VanpraaghⅠ型永存动脉干,经计算全肺阻力4.33wood。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64g/L,红细胞比积0.46,白蛋白41.4g/L。

2方法与结果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采用StockertⅢ-型心肺机,维持其在60%~70%,右室流出道重建完毕开始复温,但头部进行冰敷,同时给予速尿20mg,待主动脉缝合完毕经左心吸引排气,主动脉根部排气,开放主动脉阻断钳,恢复冠状动脉血运,给予白蛋白25g,ECG显示室颤,给予利多卡因100mg,30J除颤两次后心脏复跳,继续复温,待肛温至36℃,血压,心律稳定后逐渐降低流量直至停机,此时鼻温32℃。总转流174min,主动脉阻断116min,辅助47min,转中尿量2000ml。患者手术结束循环稳定后撤除头部冰敷,自然复温,一天后清醒。



永存动脉干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0.5%~3%,80%的病例不经治疗在一岁内死亡[1,2],能存活到成年的极为罕见,能成功实施PTA手术矫治更为少见。由于PTA非凡性,患者在体外循环前、中、后具有以下特点:①与同年龄相比,体重小、营养不良,心血管耐受能力及抗应激能力低下;②由于手术难度大,主动脉阻断和体外循环时间比较长,对各脏器保护尤其心肌、脑保护要求高;③预计变温幅度大要求高;④白蛋白含量正常偏低,肺血管发育不良,抗稀释能力差,加上体外循环预充液的大量稀释易诱发急性肺水肿[3]。针对上述特点,在体外循环治理中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①针对患者体重小、手术时间长、预计变温要求高的特点,宜选择预充量小、变温效果好的进口膜肺;②针对白蛋白偏低、肺血管发育差、抗稀释能力差,使用血浆及血定安进行纯胶体预充,以维持体外循环期间合适的胶体渗透压,有实验表明使用血定安预充可以提高转中胶体渗透压,与用白蛋白效果相当无显著差异[4];③体外循环转流前先进行预充液血气分析,并依此调整预充液的电解质含量和酸碱平衡,防止血液稀释后短时间内电解质和酸碱度过大的变化,以平稳的状态过渡到体外循环[5];④体外循环插管应根据PTA的病理分型特点进行,VanpraaghⅠ型PTA先由主动脉分出主肺动脉,再由主肺动脉分叉出左右肺动脉,因此插管位置选择在主肺动脉开口远端,防止并行循环时肺动脉分流导致的低血压,以及肺动脉大量血液灌注所致的灌注肺;⑤并行循环时不急于降温,先环缩主肺动脉,减少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避免在前并行阶段发生室颤导致的心肌损伤;⑥手术用带瓣人造血管重建右室流出道,转流时采用中度低温,在满足外科要求下尽量选择高流量,维持血压的同时避免使用血管活性药,有别于婴幼儿期采用深低温低流量甚至深低温停循环下实施PTA矫治术;复温后积极给予利尿药,以排出多余水分和保护肾功能;同时,输入高浓度白蛋白,以提高胶体渗透压,防止开放后组织水肿的加重,非凡是预防肺水肿的发生。必要时宜采用转中超滤或转后改良超滤,以滤出多余水分,并有利于阻抑炎性介质的释放,减少术后并发症[6];⑦假如转流时间过长,在复温开始即可考虑头部降温,直至术后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平稳,以减轻和保护长时间低灌注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在循环许可时,体外循环转流期间、转后甚至术后可连续泵注异丙酚,有研究显示当异丙酚大于6mg/,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7]。

[1]刘维永,易定华.永存动脉干[A].见:汪曾炜,刘维永,张宝仁,主编.手术学全集心血管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472-484.[2]BrownJWRuzmetovM,okadaY,etal.Truncusarteriosrepair:outcome-s,riskfactors,reoperationandmanagement[J].EurJCardiothoracSurg,2001,20:221-227[3]于坤.体外循环预充[A].见:龙村.主编.体外循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99-404.

[4]段大为,薛卫斌,邵继风,等.佳乐施预充维持体外循环期间胶体渗透压[J].第四军医大学学,2002;23:979.[5]赵举,杨九光,龙村.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液调整的临床研究[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4,2:7-9.

[6]ButlerJ,RockerGM,WestabyS.Inflammatoryresponsetocardiopulmonarybypass[J].AnnThoracSurg,1993,55:552-559.[7]金沐,孙来保,谭洁芳,等.浅低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异丙酚的脑保护效应[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587.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