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2009-11-29 cdmd.cnki.com.cn A +

【摘要】:研究背景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Kaijser在1937年首次报告了三例EG病人。1970年Klein等将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将EG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粘膜型、肌层型、浆膜型。1990年Talley根据Klein分类提出EG诊断标准。目前其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其病理特点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EG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胃肠道的部位、范围、程度。确诊主要靠组织学上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或在腹水中找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同时需排除胃肠道以外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由于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且医生对EG临床表现多样性的认识不够,因此诊断与鉴别诊断相当困难,极易造成误诊。本文旨在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寻找有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研究方法根据Talley标准,收集2004年12月至2007年1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诊断明确的病人4例。收集4例EG患者起病的诱因、过敏史等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特点、内镜特点、病理学表现及临床诊治经过等,并对4例病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至2年。研究结果本组4例EG中有1例既往有碘过敏史,1例发病与饮食(色拉油)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4例,恶心呕吐4例,腹泻3例,腹水2例,黑便2例,粘液便1例。体格检查: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2例移动性浊音阳性。4例EG治疗前,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升高2例,大便隐血阳性2例。大便找虫卵和大便培养均阴性。IgG、IgA、IgM、IgE、血沉、血淀粉酶等均正常。3例行腹部立位平片发现气液平。2例行腹部CT,1例提示腹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另1例见广泛小肠壁水肿增厚,胃壁增厚,腹水。1例行小肠造影提示球后段粘膜激惹。4例接受胃镜检查,4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3例接受肠镜检查,1例降结肠炎,2例正常。1例接受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均提示小肠上段炎症。3例内镜活检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另1例提示粘膜慢性炎。本组EG确诊后,立即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3天后,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下降,腹痛症状明显好转,1周后基本消失,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渐好转,大便异常者转为正常大便,粘液便消失。随访时间2个月至2年,其中1例激素停药后复发。研究结论EG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发病机制未明的胃肠道疾病。临床表现视病变累及的部位、程度、范围,可有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非特异性表现。大部分病人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给EG诊断提供线索,但其影像学、内镜表现均无特异性。活检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是诊断的金标准,也是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病人疾病的最后确诊方法。EG对激素治疗有特效,治疗后三天左右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下降,一周左右临床症状好转。EG长期预后良好。当临床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合并有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常规的辅助检查无法解释,找不到病因时,需高度怀疑此病的可能性。内镜检查时应在可疑病变和正常粘膜多点活组织检查,至少6块。如果一次内镜检查活组织未能证实EG,而患者临床上高度怀疑,应再次行内镜下活组织检查。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