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无标题文档

2009-12-01 ettc.sysu.edu.cn A +

一.大纲要求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举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移植排斥反应的分型及病理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二.基本内容(一)基本概念1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2移植排斥反应(transplantrejection):一般指在遗传基因不同的个体间进行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体免疫系统识别移植抗原后产生免疫应答,进而导致移植物的破坏和被排斥的过程。3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action,GVH):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于移植物中的供体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也能针对受体的抗原诱发免疫反应,称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4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s):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T淋巴细胞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5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s):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遭受损害而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的―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易发生感染,感染难于控制,患者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亦明显增高。可分为原发、继发两大类。6狼疮细胞(lupuscell):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抗核抗体能攻击变性或受损的细胞核,使染色质丧失而呈均匀肿胀状,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小体,狼疮小体对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有化学趋化性,在补体存在时可促进细胞的吞噬作用,其中吞噬了狼疮小体的细胞称为狼疮细胞。7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个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的特点。本病多见于妇女,具有遗传倾向。临床表现为发热、皮损及关节、肾、肝、心脏、浆膜等损害,病程迁延反复,预后差。8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hypersensitivity):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致敏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反应。其特点是发生慢,接触变应原后24~72小时发生,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9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ularcytotoxity,ADCC):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Fc段与效应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增强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IgE的Fc段可与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参与抗寄生虫感染。10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tissuedisease):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等原因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称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习惯上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这是由于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及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所致。11狼疮小体(lupuserythematosusbody)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抗核抗体并不攻击正常细胞,但可作用于变性白细胞。一旦抗核抗体与细胞核接触,即可使细胞核肿胀呈均质状―片,并被挤出细胞体形成狼疮(LE)小体。12Kaposi肉瘤(Kaposisarcoma)该肿瘤为血管内皮起源,广泛累及皮肤及粘膜,以下肢最为多见。肉眼观肿瘤呈暗蓝或棕紫色结节。镜下显示异型梭形细胞构成毛细血管样空隙,其中有红细胞。1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AIDS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本病的特征为严重的T细胞免疫缺陷,伴机会感染和(或)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并发多种机会感染。约1/3患者出现多发性Kaposi肉瘤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预后凶险,死亡率近乎100%。14狼疮带(lupusband):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病理改变为表皮萎缩,角质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或坏死,伴真皮和表皮连接部水肿。免疫荧光检查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IgG、IgM及补体C3、C4、Clq等沉积,形成颗粒状或团块状的荧光带即狼疮带,具有诊断意义。15免疫耐受(immunetolerance):机体接受抗原的刺激一般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但在有些情况下,机体对某种抗原的刺激并不发生免疫应答,仍保持对其他抗原的正常免疫应答能力,这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16口眼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本病是因唾液腺、泪腺受到免疫损伤而导致临床上以口、眼干燥为持征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有时可伴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其中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亦可与SLE同时存在。17 Arthus反应(Arthusreaction):是一种实验性局部III型超敏反应。Arthus发现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种现象称为Arthus反应。18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类风湿患者体内IgG分子的Fc片段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激发另一种抗体的形成,即类风湿因子。19类风湿小结(rheumatoidnodule):类风湿小结又称为类风湿肉芽肿,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性病变。小结中央为大片的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核呈栅状或放射状排列的增生的组织细胞,再外围为增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20血清病(serumsickness):又称为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乃因抗原抗体在循环中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在组织中沉积而致病。

(二)重点1.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2.移植排斥反应的分型及病理变化3.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变化

(三)难点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心、肝、肾移植)

三.典型试题举例与分析

(一)单选题(请选出最佳答案)1.一般不破坏细胞膜,致敏作用主要通过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的是A.Ⅰ型变态反应B.Ⅱ型变态反应C.Ⅲ型变态反应D.Ⅳ型变态反应E.以上都不是答案:A分析:Ⅰ型变态反应过程无补体参与,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组织损伤,其致敏作用主要通过生物活性物质引起。2.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是A.IgAB.IgGC.IgDD.IgME.IgE答案:E分析:Ⅰ型变态反应在人类是由IgE抗体所介导。参与Ⅱ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为IgG或IgM。参与Ⅲ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为IgG和IgM。Ⅳ型变态反应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所介导。3.Ⅰ型变态反应中引起黏液分泌增加的介质是A.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B.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前列腺素D.组胺E.白细胞三烯答案:D分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分别对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化学趋化性。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组胺可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增加。4.Ⅰ型变态反应中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是IgE的Fc段与A.吞噬细胞Fc受体结合B.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Fc受体结合D.交指网状细胞Fc受体结合E.K细胞Fc受体结合答案:C分析: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的受体相结合,构成了特殊的亲和性。5.下列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的一组病变是A.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输血反应、血清病B.哮喘、过敏性休克、皮肤荨麻疹C.输血反应、皮肤荨麻疹、过敏性鼻炎D.移植排斥反应、枯草热、哮喘E.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结核菌素反应答案:B分析: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血清病为Ⅲ型变态反应。输血反应为Ⅱ型变态反应。哮喘、过敏性休克、皮肤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枯草热)为Ⅰ型变态反应。结核菌素反应为Ⅳ型变态反应。移植排斥反应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6.参与Ⅰ型变态反应的继发性介质是A.白细胞三烯B.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D.组胺E.中性蛋白酶答案:A分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组胺、中性蛋白酶为原发性介质。白细胞三烯为继发性介质。7.Ⅱ型变态反应又名A.迟发性超敏反应B.继发性超敏反应C.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D.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E.细胞毒性抗体反应答案:E分析:Ⅱ型变态反应又名细胞毒性抗体反应。Ⅰ型变态反应又名过敏反应。Ⅲ型变态反应又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Ⅳ型变态反应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8.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环节是A.IgA结合于靶细胞B.IgD结合于靶细胞C.IgE结合于靶细胞D.补体的激活E.以上均是答案:D分析:Ⅲ型变态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固定并激活补体,因而产生生物活性介质,导致组织损伤。9.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的发病因素应除外A.T细胞活动亢进B.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形成C.性别因素D.B细胞活动亢进E.盐酸肼苯哒嗪引起SLE样反应答案:A分析:B细胞活动亢进是SLE的基本发病基础。10.下列属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是A.急性排斥反应B.Arthus反应C.超敏反应D.超急性排斥反应E.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答案:E分析: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免疫缺陷患者接受骨髓移植所发生的一种反应。11.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与受体血循环中已先有A.CD4+淋巴细胞存在B.CD8+淋巴细胞存在C.抗供者移植物抗体存在D.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E.MHC抗原表达答案:C分析: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与受体血循环中已先有抗供者移植物抗体存在有关。12.移植肾出现血管内膜纤维化,管腔严重狭窄,导致肾缺血,肾小球、肾小管萎缩;该病属于A.超急性排斥反应B.慢性排斥反应C.急性排斥反应D.细胞型排斥反应E.血管型排斥反应答案:B分析:慢性排斥反应的特征是血管内膜纤维化。动脉内膜纤维化引起管腔狭窄,导致肾缺血。13.下列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是A.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B.硬皮病C.类风湿性关节炎D.口眼干燥综合征E.结节性多动脉炎答案:A分析: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口眼干燥综合征和结节性多动脉炎是系统性自身免疫病。14.调控免疫基因(Ir)位于A.HLAA区B.HLAB区C.HLAC区D.HLAD区E.HLAE区答案:D分析:免疫基因(Ir)位于HLAD/DR区域(Ⅱ类)。15.对苏木素小体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即LE小体B.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C.对巨噬细胞有趋化性D.为判断SLE的特征性依据E.约80%SLE患者可见到苏木素小体答案:E分析:一般仅20%的SLE患者可见到苏木素小体,它是SLE的特征性病变。16.一般不出现于SLE患者体内的抗体是A.抗核抗体B.抗链球菌抗体C.抗Sm抗体D.抗DNA抗体E.抗组蛋白抗体答案:B分析:SLE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主要为抗核抗体,包括抗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抗链球菌抗体不是自身抗体。17.体内有抗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抗体的是A.皮肌炎B.重症肌无力C.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D.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E.J-D综合征答案:B分析: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存在抗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此抗体可与骨骼肌运动终板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激活补体,导致受体的破坏,削弱冲动的传递。18.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是显示A.抗平滑肌抗体B.抗双股DNA抗体C.抗粒细胞抗体D.抗血小板抗体E.抗组蛋白抗体答案:B分析:抗双股DNA抗体特异性达95%,敏感性达75%,且与病情活动有关。19.约半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累及心脏,其典型心瓣膜病变为A.McCallum斑B.心瓣膜闭锁缘串珠样赘生物C.非细菌性疣状赘生物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样赘生物E.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样赘生物答案:C分析:心瓣膜非细菌性疣状心内膜炎是SLE最突出的病变之一。病变常累及二尖瓣或三尖瓣。20.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超急性排斥反应A发生于移植后24小时内B其发病机制可与ABO血型不符或事先已存在特异性HLA抗体有关C主要病变是急性小动脉炎,血管内皮损害,血栓形成,组织梗死D是一种Arthus反应E免疫沉积物中可有IgG、IgM和补体答案:D分析:超急性排斥反应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Arthus反应属Ⅲ型变态反应。21.结节性多动脉炎表现为血管壁的坏死性炎症,累及A.大中动脉B.中小动脉C.细小动脉D.细动脉E.小动脉答案:B分析:结节性多动脉炎是全身动脉系统的疾病,表现为中小动脉壁的坏死性炎症。22.下述不以急性坏死性血管炎为基本病变的疾病是A.狼疮性肾炎B.Wegener肉芽肿病C.结节性动脉炎D.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E.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答案:D分析:狼疮性肾病、Wegener肉芽肿病、结节性动脉炎、某些弥漫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中小动脉壁发生纤维素性坏死。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的细小动脉表现为玻璃样变性。23.AIDS患者易发生多种恶性肿瘤,除外A.脑原发性淋巴瘤B.卡波西肉瘤C.何杰金淋巴瘤D.Burkitt淋巴瘤E.恶性胸腺瘤答案:E分析:AIDS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易患非何杰金淋巴瘤、何杰金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约30%AIDS的患者发生Kaposi肉瘤。24.最常见的移植排斥反应是A超急性排斥反应B急性排斥反应C亚急性排斥反应D慢性排斥反应E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答案:B分析:最常见的移植排斥反应是急性排斥反应25.部分SLE患者可出现明显皮肤损伤,具有诊断意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A.表皮常有萎缩B.毛囊角质栓形成C.基底细胞液化D.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抗体及补体沉积E.真皮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坏死答案:D分析:SLE患者进行皮肤免疫病理活检,可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抗体IgG(或IgM)及补体的沉积,对SLE具有诊断意义。26.HIV可感染组织中的A.中性粒细胞B.单核巨噬细胞C.NK细胞D.B淋巴细胞E.K细胞答案:D分析:HIV可感染CD4+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27.AIDS继发性的Kaposi肉瘤来源于A.横纹肌细胞B.平滑肌细胞C.血管周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滑膜细胞答案:D分析:约30%AIDS的患者发生Kaposi肉瘤。该肿瘤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广泛累及皮肤、粘膜和内脏。28.类风湿因子的本质是A.抗自身IgAFc段自身抗体B.抗自身IgGFc段自身抗体C.抗自身IgMFc段自身抗体D.抗自身滑膜细胞自身抗体E.抗自身关节软骨细胞自身抗体答案:B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IgGFc段的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激发另一种自身抗体形成,即类风湿因子。29.最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A.孤立性IgA缺乏症B.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C.重症联合性免疫缺陷病D.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E.Wiscott-Aldrich综合征答案:A分析:孤立性IgA缺乏症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具有血清IgA和粘膜表面分泌型IgA(SIgA)均缺乏的特点。30.血清IgA低下是确诊孤立性IgA缺乏症的重要依据,其IgA水平为A.<5mg/LB.<10mg/LC.<30mg/LD.<50mg/LE.<100mg/L答案:D分析:血清IgA低下(<5mg/dL)是确诊孤立性IgA缺乏症的重要依据.31.兼有T细胞和B细胞功能缺陷的疾病是A.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孤立性IgA缺乏症C.DiGeorge综合征D.婴儿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E.伴共济失调和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免疫缺陷病答案:E分析: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孤立性IgA缺乏症为体液免疫缺陷为主的疾病。婴儿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是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的一个类型。DiGeorge综合征为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疾病。伴共济失调和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免疫缺陷病是兼有T细胞和B细胞功能缺陷的疾病32.一般不出现于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的细胞是A.单核细胞B.异物巨细胞C.浆细胞D.免疫母细胞E.淋巴细胞答案:B分析: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发生时,间质水肿伴有大量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其中夹杂一些免疫母细胞和浆细胞。33.HIV入侵T细胞的主要门户是A.CD3分子B.CD43分子C.CD45分子D.CD4分子E.CD8分子答案:D分析:CD4分子是HIV的受体,HIV感染CD4+淋巴细胞并引起细胞溶解,使周围血液中T4和T8的比例倒置。34.HLA-Ⅱ抗原在下列哪种细胞表面最丰富A肾小管上皮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纤维母细胞D树突状细胞E效应T细胞答案:D分析: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内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面高表达HLA-Ⅱ抗原。35.对于AIDS机会性感染特点不正确的说法是A.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重而典型B.约半数患者有肺机会性卡氏肺孢子虫感染C.中枢神经系统多为弓形虫或新型隐球菌感染D.以中枢神经系统、肺、消化道病变最常见E.病原种类繁多,一般可有2种以上感染同时存在答案:A分析:由于AIDS严重的免疫缺陷,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往往轻而不典型。(二)名词解释(答案详见基本概念)1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2移植排斥反应(transplantrejection)3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action,GVH)4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s)5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s)6狼疮细胞(lupuscell)7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8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hypersensitivity)9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ularcytotoxity,ADCC)10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tissuedisease)11狼疮小体(lupuserythematosusbody)12Kaposi肉瘤(Kaposisarcoma)1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14狼疮带(lupusband)15免疫耐受(immunetolerance)16口眼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17 Arthus反应(Arthusreaction)18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19类风湿小结(rheumatoidnodule)20血清病(serumsickness)

(三)简答题1.简述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答: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有二种类型: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相关,多发生在婴幼儿。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与遗传无关,而多为感染、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免疫抑制、放射损伤和化疗等的合并症。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因其性质不同而异。体液免疫缺陷的患者产生抗体的能力低下,因而发生连绵不断的细菌感染。淋巴组织中无生发中心,也无浆细胞存在。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有助于这类疾病的诊断。细胞免疫缺陷在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的病毒、霉菌及细菌(如结核杆菌等)感染。患者的淋巴结、脾及扁桃体等淋巴样组织发育不良,胸腺依赖区和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减少,功能下降,迟发性变态反应微弱或缺如。免疫缺陷患者除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感染外,自身免疫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2.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理变化。答: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累及关节及关节以外组织或器官的结缔组织,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以下三种:(1)弥漫性或灶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伴有淋巴滤泡形成。(2)血管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或阻塞,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3)类风湿肉芽肿或称类风湿小结形成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小结中央为大片的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核呈栅状或放射状排列的增生的组织细胞包绕.再外围为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类风湿小结进一步可发生纤维化。

3.简述AIDS的病理变化答:本病的病理形态变化无特异性,也无诊断意义,表现为免疫缺陷性淋巴样组织的变化,机会性致病菌感染和恶性肿瘤等三个方面。(1)淋巴样组织的变化淋巴结皮质和副皮质区的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常有小血管增生、灶性淋巴窦内皮细胞增生和浆细胞浸润。脾、胸腺、肠道集合淋巴结、阑尾、骨髓中细胞均明显减少,组织空虚。严重的病例仅见组织支架。(2)继发性感染多发性机会性感染是本病另一特点,感染的范围广泛,可累及各器官,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肺、消化道的病变最为常见。致病微生物甚多,包括:①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EB病毒。②霉菌:白色念球菌,隐球菌,曲菌等。③原虫;卡氏肺囊虫,弓浆虫。④细菌:如鸟型结核杆菌等。一般可有二种或二种以上感染同时存在。由于严重的免疫缺陷,感染所致炎症反应往往轻而不典型,如肺部结核菌感染很少形成发育良好的肉芽肿,而病灶中结核杆菌则甚多,这是T细胞免疫抑制所致。肺卡氏肺囊虫感染可导致广泛的肺组织实化,患者可发生急性或慢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3)恶性肿瘤本病常伴有Kaposi肉瘤,该肿瘤为血管内皮起源,广泛累及皮肤及粘膜,以下肢最为多见。肉眼观肿瘤呈暗蓝或紫棕色结节。镜下显示异型梭形细胞构成毛细管样空隙,其中有红细胞。与典型的Kaposi肉溜不同的是在于其多灶性生长。其他常见伴发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如Burkitt淋巴瘤等,脑原发性淋巴瘤也很常见。

(四)分析与论述题1.试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变化。答:基本病理变化:①结缔组织纤维素样变性: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及纤维蛋白构成的嗜酸性物质,沉积于结缔组织所致。②缔结组织的基质发生粘液性水肿,见于疾病的早期。③坏死性血管炎:中、小血管壁的结缔组织发生纤维素样变性,甚至坏死、血栓形成,引起出血和缺血等病变。受损器官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①苏木素小体:病变组织内可找到与狼疮细胞类似的所谓“苏木素小体”,在HE染色时被染成紫色的无定型物体。②"洋葱皮样"病变:小动脉周围有显著的向心性纤维组织增生,尤以脾脏中央动脉为明显。③疣状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的结缔组织反复发生纤维素样变性,而形成赘生物。病理变化涉及全身多种脏器。最常见者为广泛中小血管炎性改变。全身各系统的结缔组织发生纤维素样变性。主要的器官病变:肺:小血管纤维素样变性,炎症细胞浸润,致肺泡壁增厚。心瓣膜:疣状心内膜炎主纤维性增厚,心肌有局灶性纤维素样变性、坏死和萎缩。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内常见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并可找到苏木素小体。神经系统:可见小血管炎,血管内有微小栓塞、血管壁坏死。皮肤:表皮萎缩,角质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粘液样水肿伴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狼疮带。肾:狼疮性肾炎。典型变化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呈线圈样损害或白金耳样改变,纤维素样坏死。电镜下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内皮下、上皮下、基底膜内、小管基底膜、血管壁等处沉积,肾小球内皮细胞质内可见到大量的管网状结构(约250nm,成簇的微管结构),可能是内质网对病毒感染的反应。此外,在沉着物中还可出现透明的平行排列的结晶体,呈指纹状结构,可能为结晶脂蛋白。2.试述移植排斥反应的分型及病理变化(以肾移植为例)。移植排斥反应按形态变化及发病机理的不同有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类。(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rejection)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移植物血液循环恢复后数分钟或数小时(也可在24~48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由体液免疫介导。其原因是:受者体内预先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型抗原(如HLA抗原、ABO血型抗原、血小板抗原等)的抗体。移植术后,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是早期引起毛细血管内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小动脉血栓形成,继之出现缺血、变性、坏死。(2)急性排斥反应(acuterejection)急性排斥反应是同种移植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多发生在移植后1周至3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快慢和轻重,与供者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程度、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及受者免疫功能状态有关。以肾移植为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少尿或无尿、尿素氮升高、肾功能急剧减退等。主要病理改变为肾间质炎、血栓形成、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坏死、肾间质水肿及单个核细胞浸润。急性排斥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伴有体液免疫参与,故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出现急性血管排斥反应(acutevascularrejection),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炎症及栓塞。(3)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rejection)慢性排斥反应多发生于移植术后数月或数年,病程缓慢。肾移植引起的慢性排斥反应,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肾功能降低、持续蛋白尿和高血压等慢性肾炎样症状。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粘附于移植肾血管内皮损伤部位,导致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有时可见多发性梗死灶,间质中有单核细胞浸润。

3.试述III型变态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举例答:III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主要IgG、IgM)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引起以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发病机制:(1)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大分子免疫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可溶性小分子免疫复合物在通过肾脏时可被滤过清除。只有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可在血流中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引起沉积的原因主要有:①血管活性胺等物质的作用:免疫复合物可直接吸附血小板,使之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或通过激活补体,产生C3a、C5a片段,使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②局部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免疫复合物在血流中循环,遇到血流缓慢、易产生涡流、毛细血管内压较高的区域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则易于沉积并嵌入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之中。(2)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主要由补体、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引起。①补体作用:免疫复合物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a、C5a,C567等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渗出和水肿;并吸引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浸润。②中性粒细胞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是I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病理特征。局部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和碱性蛋白等,使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损伤。③血小板作用:免疫复合物和补体C3b可使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充血和水肿;同时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机制,可在局部形成微血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进而出血,加重局部组织细胞的损伤。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反应及类Arthus反应。前者见于实验性局部III型超敏反应;后者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IgG抗体,再次注射胰岛素即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类似Arthus反应的现象。(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①血清病:通常在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停用抗毒素后可自然恢复。②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由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如M蛋白结合后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所致。其他病原体如乙肝病毒、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③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变性DNA及抗DNA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肝脏、关节、皮肤等部位血管壁,激活补体和中性粒细胞引起的多脏器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IgM类为主,临床上称类风湿因子),两者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在小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

(肖刚王连唐)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