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成因文摘

2009-12-01 www.911110.com A +

人格障碍的成因文摘★★★人格障碍的成因文摘副标题: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8-2319:12:10“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由于遗传的因素和“母孕期”或“围产期”损伤,在“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就出现了某种神经病理改变,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其即刻效应并不明显,但随着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患者在“童年期”学会行走、说话的时间均晚于正常儿童,有较多的言语障碍和较差的运动协调能力,智商较低。在游戏活动中独出,回避与其他小伙伴的交往。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
(1)生物遗传因素:根据对人格障碍者的家谱调查、双生子调查以及染色体调查认为遗传与人格障碍有关。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的远近成正比。即使被收养人很早与亲生父母分开,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被收养子女有病态人格的比率也较高。
(2)神经系统发育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颞叶癫痫及脑外伤等可为人格障碍促发因素。人格障碍患者皮肤电反应活动程度比非人格障碍者低,对静态和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也比正常人低。人格障碍者缺乏预期的焦虑,因此不容易从经验中吸取教训。
(3)童年期精神创伤和不合理教养:婴幼儿时期母爱的剥夺、父母离婚、家庭感情破裂、长辈过分溺爱、不合理的教育常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有些家长酗酒、违法乱纪、道德败坏,常给幼小心灵以严重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巨大危害。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也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儿童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些不良倾向经过正常的教育可以消除,如家长听之任之不加管教,发展下去就可出现行为障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曾发现有的母亲无意识地放任孩子说谎、做坏事,招致孩子后来人格的不稳定和混乱。
(4)社会因素:人格障碍在西方国家或战乱国家和地区较为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家庭结构不稳定,离婚率高,弃婴私生子多,犯罪案件比比皆是,社会风气恶劣,黄色书刊及色情影视的影响。社会的混乱会影响社会规范的形成和稳定,让许多孩子无所适从。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个体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就业及行为方式指导、人际关系调整等),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人格障碍的成因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类因素。在生物因素方面,研究证据表明,正常人格部分是遗传的,但对人格障碍能否遗传还未取得满意的证据。有人提出人格障碍可能是由于极端的遗传变异。对双生子犯罪问题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同时犯罪率显著高于双卵双生,罪犯中一部分为人格障碍患者,具有情绪爆发性和行为冲动性的生理素质,若后天环境不良,会促发反社会等违法行为。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人格障碍患者有脑电图方面的改变,出现慢波,与儿童脑电图近似,所以有人认为某些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还有人提出人格障碍与内分泌激素有关,如攻击性人格与辜酣有关,攻击行为还与染色体畸变47XYY核型有关。边缘系统的功能失调和发育不健全也影响到人的情绪和行为。围产期的损伤、感染和营养不良会损害脑的发育,从而引起人格异常。
在心理因素方面,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重要因素。如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对社会冷淡,成年后爱挑衅,易冲动,反社会行为多。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态度相关,父母过于严厉,会养成儿童焦虑、胆怯的性格,过于溺爱,会养成儿童被动、依赖的性格。有人认为人格障碍是错误学习的结果,如父母、同伴、影视人物的不良人格会成为儿童的示范榜样。
在社会因素方面,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造成人格障碍的温床。调查表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家庭破裂、偷窃、抢劫、卖淫、流氓活动、酣酒、吸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家庭经济贫穷、失业、受歧视、居住拥挤、教育机会不足等等因素对人格发展均有不良影响;社会上的激烈竞争、拜金主义和“黄、毒、赌,,等不正之风均与人格障碍相关。

围产期与婴幼儿的轻微脑损害,如产伤,窒息,头部外伤,传染病与毒感染,少年期就开始表现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等人格障碍特征。

人格障碍一般认为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儿童期环境因素方面研究表明:胎儿期、围产期以及儿童期疾病对其人格的发育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婴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和社会微观环境影响正常人格的发育。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国内外均有研究,普遍认为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良的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使子女罹患精神、神经疾患及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性增加。

围产期的损伤、感染和营养不良会损害脑的发育,从而引起人格异常。

而神经症起因于围产期已得到很多证明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常自感精神痛苦。病人虽然无认知功能缺损,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仅少数病人成年后可能在程度上有所改善。由各种疾病,如躯体疾病(例如脑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酒中毒)、精神障碍导致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应作为原发疾病的症状,称为人格改变。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在对城市1148名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14.3%的孩子具有人格障碍倾向,其中3.7%有明显的人格障碍倾向。青少年不良行为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上一编青少年不良行为:浅析儿童学习障碍
下一编青少年不良行为:没有了【字体:小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