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肠套叠

医学论文,婴儿肠套叠伴肠坏死的临床X线表现(附231例分析)

2009-12-07 www.fx120.net A +

婴儿肠套叠伴肠坏死的临床X线表现(附231例分析)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年第2期

刘立炜 罗源利

  摘要 目的:提高对肠套叠伴坏死的临床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搜集近20年经气压灌肠证实肠套叠的患儿8519例,其中231例经手术证实伴有肠坏死。回顾分析肠套叠伴肠坏死的主要临床X线表现及手术所见。结果:肠套叠伴肠坏死重要的临床X线表现是:(1)血便出现早、次数多、量多;(2)套叠头大、多呈分叶状,加压后动度差;(3)套鞘松弛;(4)年龄小于4个月。出现上述表现者肠坏死的可能性更大。结论:通过临床及X线透视下气压灌肠检查可明确肠套叠是否伴肠坏死,从而正确选择治疗方法。

  关键词:肠套叠 坏死 充气造影术

  肠套叠是婴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我国普遍采用以气压整复为主的非手术疗法,整复率达到90.0%~95.6%[1-3]。然而如何判定有无气压灌肠的禁忌证(主要是肠坏死),仍然是一个难题。盲目放弃或盲目加压灌肠,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此,笔者对231例肠套叠伴肠坏死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1975年3月至1995年12月,经放射科用自制双球囊型稳压整复器进行空气(1688例)和氧气(6831例)灌肠的肠套叠患儿8519例,整复7944例(93.2%),未整复575例(6.8%)。其中经手术证实伴肠坏死需要肠切除的231例,占未整复病例的40.2%,占同期肠套叠的2.7%。伴肠坏死的病例中,男136例,女75例。年龄在4个月以下109例,4~8个月95例,8~12个月19例,1岁以上8例,最小24天,最大1岁3个月。为了使有关材料尽可能完整准确,对我科原来或新来的医师,分别反复讲解事先制订的登记表中的内容,要求灌肠后及时准确登记。资料不完整或未经放射科检查的肠坏死病例未搜集在本组范围。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临床X线资料及手术所见,并将结果与无坏死组病例进行了对照分析。

  临床、X线表现及手术所见分析

  一、临床表现与肠坏死的关系

  绝大多数肠套叠患儿具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近半数患儿有腹胀。伴肠坏死病例与发病时间、血便和腹胀的关系较密切,详见表1。特别是与血便的关系更为密切,血便出现早、次数多、量大,往往是套叠头大、套叠紧、引起肠坏死的敏感而又客观的临床表现(图1)。

  二、X线表现与肠坏死的关系

  在X线透视下气压灌肠所见的主要X线表现包括套叠深度,套叠头形态及大小,加压后套叠头的动度,套鞘是否松弛等,详见表2。结果表明,套叠头大、分叶状(图2)及套鞘松弛者(图3),在确定有无肠坏死中有重要意义。

  图1 4个月大男孩,阵发性哭闹,频繁呕吐8小时,便血5、6次且量多,空气灌肠证实肠套叠,套至横结肠,套叠头大,呈分叶状,用120mmHg(1mmHg=1.33kPa)气压灌注,整复至回盲部无进展,手术证实为回-回-结型肠套叠,套入部有坏死

  图2 3个月大男孩,发病43小时,套至乙状结肠,套叠头巨大,明显分叶状,用75mmHg氧压灌注,套叠头不动。手术证实回-回-结型肠套叠,内外套鞘均有坏死,并有粘连

  图3 阵发性哭闹,呕吐14小时,伴大量血便,套叠头巨大,套鞘松弛,套入部大部分显露,呈卷曲状,只作诊断性灌肠。手术证实套入部坏死

表1 两组3种主要临床表现构成比比较

坏死组(231例)无坏死组(8288例)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发病时间(h) ~12198.2478957.8 ~246427.7238128.7 ~487532.582610.0 ~724921.21832.2 >722410.41091.3血便量 无00122114.7 少3013.0679081.9 较多或多20187.02773.3腹胀 无11851.1795496.0 轻5724.72653.2 重5624.2690.8

表2 两组4种主要X线表现构成比比较

坏死组(231例)无坏死组(8288例)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套叠深度 横结肠9742.0689083.1 脾曲以下13458.0139816.9套叠头大小 大或分叶15667.54625.6 一般7532.5782694.4套叠头动度 易动00479057.8 易~难9340.3332140.1 难动11857.81611.9 不动208.7160.2套鞘松弛3715.900

  三、手术所见

  手术发现坏死肠段一般呈紫色或黑色,局部血管搏动消失,肠蠕动消失,经热敷和肠系膜封闭术后上述变化无明显改善,需要肠切除处理。坏死部位包括套入部坏死114例(49.4%),内外鞘均有坏死110例(47.6%),外鞘坏死7例(3.0%)。肠坏死伴肠穿孔47例。肠坏死病例中单纯型肠套叠只有54例(23.4%),复杂型肠套叠达177例(76.6%)。另外,术中发现器质性病变35例(4个月以下占26例),其中美克尔憩室21例,回肠肿物10例,回肠末端集合淋巴滤泡增殖4例。

  越来越多的病例证明,不能以发病时间的长短、有无腹胀、全身状况优劣中的一项为判断肠套叠有无伴发肠坏死的依据。肠坏死的早期,坏死多局限在套入部,肠道积液不多,毒素吸收不明显,全身症状可无明显改变[4]。只凭临床表现较难确定是否伴有肠坏死。除肠穿孔、腹膜炎外,一般应经气压灌肠后综合分析,才能较准确地判断有无肠坏死的存在。

  过去国内往往把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内,无明显中毒症状作为非手术疗法的适应证。本组病例出现肠坏死较早,48小时内伴发肠坏死的达160例(69.3%),24小时内坏死的也有19例,最早1例为10小时。该例为4个月的男孩,8小时前玩耍如常,突然阵发性哭闹、频繁呕吐,2小时后排血便5、6次,曾行空气灌肠证实肠套叠,套至横结肠,用120mmHg(1mmHg=0.133kPa)气压灌肠,复位至回盲部后无进展。2小时后手术治疗,证实为回-回-结型肠套叠,套入部肠坏死。我们感到肠坏死早期患儿情况一般尚好,容易忽略,应引起注意。另一方面,不少病例发病时间超过72小时却无肠坏死。我科统计发病时间超过72小时的133例中109例(82.0%)无肠坏死,并且,绝大部分可以气压灌肠整复,与上海市儿童医院报告病程超过60小时者,气压整复率达82.4%[5]相近。这些病例往往临床症状较轻,血便较少,一般情况好。因此我们认为,发病时间的长短在评估有无肠坏死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就其一项来说,只有参考价值,没有决定意义。

  本组肠坏死的临床和X线表现有如下特点:

  1.发病年龄较小:本院8519例肠套叠患儿中4个月以下的为2367例(27.8%),在肠坏死组中4个月以下高达109例,占肠坏死的47.2%,表明年龄越小,越易伴发肠坏死。究其原因,除原有器质性病变较多外,有人认为回盲部的系膜固定不完善,回盲部游动较大,较易引起复杂型肠套叠。较大的儿童肠套叠发病较缓慢,因为肠腔比较宽阔,梗阻为不完全性,所以肠坏死较迟[3]。

  2.血便出现较早、频繁、量多:本组血便多或较多的达201例(87.0%),血便常常在发病后2~3小时出现,甚至更早出现,往往较频繁,每1~2小时或2~3小时1次。其颜色常为淡红甚至鲜红,而不是暗红,这可能与套叠紧、血便多、在肠内停留时间短有关。在评估血便时应把家长的叙述与检查所见结合起来,血便多的患儿,常常在肛检或插入Folye管时亦有多量血便排出。

  3.套叠头大,多数呈分叶状,加压后移动度差:32例X线片测量,套叠头直径在3.2cm以上,最大直径达4cm,我们感到套叠头直径超过3cm可视为套叠头大。主要原因是复杂型套叠,套入的肠管、肠系膜等内容物多,套入部肠管本身充血水肿严重,从而肠腔阻塞,血循环障碍也较为严重,套入部分较快发生坏死。本组病例经手术证实为复杂套叠(包括回-盲-结,回-回-结,回-回-盲-结型)177例(76.6%),明显高于同期肠套叠复杂型占9.9%的比例,也高于国内报道的10%~15%[3,6]。由于套叠头大、套叠紧,加压80~120mmHg灌肠时动度也差,即难以退缩。有的加压后开始移动,灌至肝曲或回盲部后却难动,20例则一开始就难动、不动。手术表明,不动病例多数存在套叠肠管粘连。

  4.套鞘松弛:典型表现是加压后远段结肠明显扩张,气体容易进入内外套之间,使套入部大部分显示,多数呈卷曲状或长柱状。本组有记录套鞘松弛的37例(16.0%)均有肠坏死。笔者认为此征象虽然不多见,但它是伴肠坏死的特征性表现,应高度重视,遇此征象应立即放弃气压整复。

  本组套鞘坏死并穿孔20例。灌肠中出现气腹的16例,15例套鞘穿孔;其中套鞘原有坏死,加压后引起穿孔的10例,使用压力均在90mmHg以下,有4例在60mmHg以下,手术证实10例均为缺血性坏死。套鞘坏死一般为缺血性坏死,与套入部充血性坏死不同,出现坏死时间较迟,一般发生在36小时以后,坏死范围亦较小,但它的耐压性却小得多。文献报道这种缺血性坏死使用30mmHg压力就可引起肠穿孔[7],这是难以预防的。另5例套入部有坏死而套鞘未见坏死,只见穿孔。除1例肠壁肌层缺损引起穿孔外,余4例穿孔可能与压力(90~120mmHg)使用不当有关。因此凡未排除肠坏死的病例,不应盲目加压整复,否则将带来不良后果。

  作者单位:510120广州市儿童医院放射科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主编.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75-176.

  2 刘立炜,丁本立.应用“自稳氧气气压整复器”治疗小儿肠套叠3552例的体会.广东医学,1989,10:13-15.

  3 佘亚雄.小儿外科学.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15-424.

  4 伍连康.小儿坏死性肠套叠147例分析.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2,13:321-322.

  5 郭静贞,周其弘,陈俊.婴儿肠套叠评分法的临床应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8,9:203-204.

  6 童尔昌,李海萍,主编.小儿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4-226.

  7 昌维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17-19.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