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组织胞浆菌病

首起组织胞浆菌病感染病例

2009-06-18 39健康网 A +

    组织胞浆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二型性真菌,在北美和中美部地区,尤其在俄亥俄与密西西比河谷地区广为流行。人类一旦吸入菌丝体碎片和小分生孢子后,便容易获得感染。尤其对于艾滋病人而言,组织胞浆菌病是最为棘手的机会性感染之一。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也极易受到组织胞浆菌的感染。尽管该病菌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感染报道,但台湾地区却少有组织胞浆菌感染病例发生。在过去十年中,台湾只发现过少数的外来病例。此次报道的是第一起发生在台湾本土的组织胞浆菌病感染病例。
    2005年11月,一名身患风湿性关节炎的78岁老年男性因连续几周无食欲,身体衰弱被紧急送入医院救治。口服氢禽化波尼松(一日两次,每次5mg),羟化氯喹(一日两次,每次200mg),柳氮磺吡啶(一日两次,每次1000mg)和甲氨蝶呤 (每周15mg),连续服用4个月之后,身体检查初步诊断该老年病患因服用甲氨蝶呤而引起了血小板减少症。医院随后对患者进行了骨髓穿刺和活组织切片。骨髓检查发现使得患者被怀疑感染了组织胞浆菌,随后患者静脉注射两性霉素 B (0.7 mg/kg/天)。 四周后,骨髓真菌培养成功,随后通过PCR进行菌种鉴定,证实患者感染了组织胞浆菌。但外周血和痰液中均未发现该菌。
    结论:
    现已有一系列实验室检测手段用于诊断组织胞浆菌病,包括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切片,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和分子水平检测方法,基于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个体差异,这些检测手段具有不同的灵敏度。通常的诊断方法是从培养基中分离组织胞浆菌。但这种方法需要为时四周的菌株培养,且检测灵敏度较低。
    从病理组织学的角度看来,组织胞浆菌非常有特点,它呈卵形散布在受感染组织中。然而,一个缺乏经验的检测者很容易将组织胞浆菌和隐球酵母菌,马尔尼菲青霉菌,肺囊虫和弓形虫等混淆。除去形态方面的特征,还可以根据DNA检测来快速鉴定组织胞浆菌。
    在组织胞浆菌病低发地区,如台湾,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和DNA鉴定等诊断方法都不普及。在血清学检测中, 免疫扩散和反组织胞浆菌抗体的补体结合是最常用的检测手段;对集中在肺部和扩散在体内的组织胞浆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95-100%和82-90%。血清学检测也有其局限性,因为感染后需要2至4周才能产生抗体,服用了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抗体的产生会被削弱。
    血清和尿液中的抗原检测被认为是诊断组织胞浆菌病的最佳方法,因为该方法无需等待菌株培养或抗体的产生,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对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监测,并能发现疾病复发情况。抗原检测灵敏度为:肺部组织胞浆菌:25-75%,分散于组织中的组织胞浆菌,82-95%。
    尽管台湾的气候条件适宜组织胞浆菌的生长,但当地却少有感染病例发生。台湾50年代举行的一次全民组织胞浆菌皮肤测试显示,3589名在校生中仅有7人(0.19 %)测试结果为阳性,官方结论是组织胞浆菌病在台湾几乎不存在。台湾第一起感染病例发现于1977年;然而,当时的鉴定结果值得怀疑,因为鉴定结论是通过颈部淋巴结活组织切片的病理学检查得出的,而并未使用真菌培养或分子鉴定等手段。
    自那以后,台湾都再未报道过组织胞浆菌病,直至近十年,当地一连发生了6起感染病例。所有病患都有过出境史,被疑是在境外获得感染;并且大部分病患都为HIV感染者。诊断大都通过病理组织切片和真菌培养后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别,因为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和DNA检测在台湾地区并不普及。
    台湾地区组织胞浆菌病数量稀少,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台湾地区缺乏血清学检测和抗体检测的试剂和试剂盒,使得组织胞浆菌病的监测率大幅降低。其次,肺部组织胞浆菌病很容易被误诊为肺结核,后者在台湾地区的发生率较高。第三, 大多数医师对组织胞浆菌病较为陌生,甚至认为该病已在台湾绝迹。随着感染HIV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患数量的增多,同时诊断方法也不断完善,组织胞浆菌病可能成为台湾的新发感染病。
    总而言之,这起本土组织胞浆菌病感染属于免疫缺陷病人的机会性感染。但组织胞浆菌病在台湾地区的感染能力显然被低估了,当地缺乏有针对性的疾病诊断工具,同时人们对该病的了解有限,这都会成为新发传染病的隐患。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