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颈椎病

阻滞试验诊断颈椎小关节创伤性退变性关节炎

2009-07-30 39健康网 A +



  颈椎创伤性退变性小关节炎,在早期主要表现为慢性颈痛,常易被人误以为肌肉劳损而忽略,缺乏特征性表现和放射学异常表现,易被误诊和漏诊,对晚期患者的诊断则较为容易。诊断依据为:

  头颈部的外伤史 尤其有车祸等外伤史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部分患者,则无明确的外伤史。

  疼痛 疼痛范围符合分布规律,有明显压痛者应进行神经阻滞试验,该方法具有诊断性治疗作用。由于小关节受脊神经后内侧枝支配。而该枝在关节突腰部与骨面相贴,因此若疼痛由小关节引起则阻滞有效。疼痛在注射局部麻药后约10分钟缓解,药效持续2小时以上的者判断为阳性反应。此试验阳性是早期诊断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与关节内阻滞相比,后内侧枝神经阻滞具有简单易行、创伤小、危险性小的特点,且可在关节间隙狭窄者阻滞成功。但由于疼痛消失受患者心理因素影响较大,假阳性率较高。

  对此阻滞试验 由于单纯神经阻滞试验受患者的心理干扰,假阳性率较高,为此对一些怀疑因心理影响而阻滞试验呈阳性者可行对比阻滞试验。其原理是布比卡因药效持续时间约为利多卡因作用时间的2~3倍,在分别用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行神经阻滞试验后,患者症状消失持续时间是否符合两药药理特征而进行判断。此试验可明显降低假阳性率。在操作过程中须注意第二次阻滞应在第一次阻滞效果完全消失后方可继续进行。

  小关节内阻滞试验 即在透视下行小关节内局麻药注射,诊断效果更为准确。但由于操作繁琐,并发症多,因此在诊断阶段常为脊神经后内侧枝阻滞试验替代。

  后内侧枝神经阻滞法:须在电视透视屏下进行。先根据患者疼痛分布范围和压痛点确定受累小关节,然后用22号(20~24号)90mm的脊柱穿刺针皮行侧路法穿刺至相应小关节背侧,依靠骨性阻力及针尖在侧位像上投影,判断位置后,于关节突腰部(侧位像)注射2%利多卡因0.5ml或0.75%布比卡因0.5ml。因每个小关节受上、下两脊神经后内侧枝支配,因此需行上、下两关节突腰部阻滞。颈2~3小关节较为特殊,后内侧枝阻滞不可靠。须行第三枕神经三点阻滞法:(1)上关节突软骨下方;(2)下关节突软骨下方;(3)上、下关节突两者之间。阻滞成功的标志为其分布皮区即枕区感觉消失。一般10分钟后疼痛开始缓解并持续2小时以上者为阳性反应。本试验假阳性率较高,达27%,应结合临床具体分析。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