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的症状与治疗

2009-11-25 www.meishichina.com A +

疾病概述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脑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文献中报告有长达34年之久者。

病因病理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过去有许多假说,如血肿腔内高渗透压机理,现已被否定。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据电镜观察,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其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具有异常的通透性,在内皮细胞间隙处,尚可见到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和血小板,说明有漏血现象。Yamashima等(1985)研究发现,血肿外膜中除红细胞外,尚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质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故而诱发慢性出血。

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一般6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最高,此后则逐渐减少,不过外伤并非唯一的原因,有作者观察到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及有出血性素质的儿童,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可发生本病。出血来源多为大脑表现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破裂所致,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所致硬脑膜血管通透性改变之故。

【病理改变】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致病机理主要在于:占位效应引起颅内高压,局部脑受压,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且癫痫发生率高达40%。为期较久的血肿,其包膜可因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致长期压迫脑组织,促发癫痫,加重神经功能缺失。甚至有困难再出血内膜破裂,形成皮质下血肿的报道。[美食中国]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疼、乏力、智能下降、轻偏瘫及眼底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老年人则以痴呆、精神异常和锥体束体征阳性为多,易与颅内肿瘤或正常颅压脑积水相混淆;小儿常有嗜睡、头颅增大、顶骨膨隆、囱门凸出、抽搐、痉挛及视网膜出血等特点,酷似脑积水。Bender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分为四级:Ⅰ级:意识清楚,轻微头疼,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Ⅱ级: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Ⅲ级:木僵,对痛刺激适当反应,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Ⅳ级:昏迷,对痛刺激无反应,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