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病PETICulCEr

2009-11-27 www.365yiyao.com A +



中医病名

胃痛,胃脘痛,心下痛等。

定义及释义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消化性溃疡病。由于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所以称为消化性溃疡。因为溃疡主要(88%~99%)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故又称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病 因

中医病因

1.情志所伤:忧思恼怒,情怀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侮脾,可使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窒滞不畅,而致胃脘痛。

2.饮食所伤: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之气,脾失运化,胃气不降,中土壅滞则胃脘胀痛。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气血凝滞不通,致胃寒作痛,或恣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损伤脾胃,以致湿热内生,阻滞中焦,气血不和,而致胃痛。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胃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耗伤脾胃之气;或劳倦内伤,耗伤脾气;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偏于阳虚者,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触冒风寒而诱发。偏于阴虚者,常因进食燥热辛辣之品,或情志郁结而诱发,若脾虚不能统血,血渗脉外,可致呕血、便血。

流行病学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轻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两者之比约为3:1。

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12%。

发病机理

(1)胃酸学说:神经精神失调攻击因子导致胃酸增高而发病。

(2)肾上腺皮质的应激反应学说:Athow等对球部溃疡患者进行应激刺激后,患者的PA0比对照组高,而血中皮质醇水平也比对照组高,酸的排量与皮质醇水平呈相关性,从而说明球部溃疡患者可能有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敏感性培高,胰岛素刺激低血糖而兴奋迷走神经。

(3)胆汁反流说:胆汁反流机理主要为幽门功能紊乱所致,Forgerson认为幽门括约肌主要功能是防止反流,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幽门括约肌的收缩时间比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收缩时间要长,因此可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的逆流,这种生理功能的维持,与十二指肠分泌的缩胆囊素和胰泌素同胃窦分泌的胃泌素之间的平衡有关系,前二者在十二指肠酸化期间,增加幽门紧张度,后者则使之下降。当胃泌素分泌增多,三者之间失去平衡,结果导致幽门张力下降,功能紊乱。

(4)免疫观点学说:胃液IgG和IgA测定,与胃液pH值与Ig阳性率有正相关性,测定Ig的价值与胃酸分析基本相同。胃癌、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可能测到Ig,胃酸分泌正常,则测不到Ig,提示胃液中Ig测定可能比滴定胃酸更可靠。

(5)感染观点:胃上有一种弯曲形杆菌(螺杆菌)可能是胃炎和溃疡病的病因。peavaon发现在组织学证实的胃炎患者中,88%弯曲样杆菌培养阳性而无胃炎者,仅15%肝注,血清学检查发现29名中26名有血清结合抗体,在胃十二指肠溃疡中亦很常见。

(6)胃粘膜屏障功能失调学说:①攻击因子:1)胃蛋白酶。夜间分泌,进食刺激后分泌。2)胃酸。3)细胞毒性物质。内源性――胆酸。外源性――药物。②防御因子:1)空腹胃液三羟胆酸含量增高,与H+弥散呈正相关。2)H+反弥散入胃粘膜。3)胃酸分泌功能、pH值、最大排酸量(壁细胞功能)。4)胃液硝酸根及亚硝酸根。5)细菌、真菌检查。6)胃粘膜的粘液组织化学变化。7)血浆胃蛋白酶原工含量(主细胞功能)。8)VitB吸收试验。9)胃液中LDH同功酶。10)胃液中前列腺素的测定尤以前列腺素E2。11)Na排出量和H反弥散量。粘膜抵抗力、胃粘膜屏障;粘膜分泌;粘膜血流(氢气廓清法)、细胞更新肠相分泌时的抑制机理;各种消化道激素的动态平衡;胃液和粘膜内的氨基己糖含量是粘膜抵抗力的标志。③攻击因子与保护因子的相互关系:以上作用均是通过交感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组织配型HLA-B5易患本病。

(7)幽门螺旋菌感染:幽门螺旋菌在消化性溃疡病的检出率很高(52%~85%),表明该菌很可能是本病的一个新病因,临床表现它与消化性溃疡的顽固不愈或复发有密切关系。

病机探微

溃疡的病机主要是由于七情刺激,特别是忧思恼怒,引起肝胃不和,上虚木横,气滞血瘀,以及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病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气血失调,同时依据病人的体质趋向,病情的深浅及治疗的反应,虚证可能从寒化或热化,若从寒化脾胃气虚进一步发展为脾胃虚寒;若从热化,则引起肝胃阴虚,虚热内生,出现脾胃虚热。不论是虚寒,抑或虚热,均会导致脉络瘀阻,表现为兼见血瘀,在少数情况下,亦可兼见挟痰湿,或挟食滞,各类证候之间,常相互关联和影响,因此应结合病情注意观察分析,抓住重点灵活地进行辨证论治。

病理生理学

胃溃疡多发生在胃小弯和幽门部,以后壁为多;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以前壁为多。溃疡多为单发,但也有多发性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直径在胃部一般为5~25mm,十二指肠部一般为2~15mm。溃疡深达粘膜肌层,边缘整齐,具有炎症水肿、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底部洁净,覆有灰白纤维渗出物。当溃疡侵及较大的血管时,能引起大量的出血。若溃疡穿透肌层及浆膜层,常引起穿孔。在溃疡的急性期,周围组织多有炎症、水肿,如病变在幽门附近,可因水肿及痉挛而致暂时性幽门梗阻。在愈合过程中,由于大量瘢痕组织的形成,胃或十二指肠可有畸形,特别当溃疡位于幽门及其附近时,可致持久性的幽门梗阻。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

1、肝胃不和证。

2、脾胃湿热证。

3、气滞血淤证。

4、脾胃虚寒证。

西医诊断

诊断:根据本病慢性反复发作的病程及具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X线钡餐检查,尤其纤维胃镜检查有确诊价值。

症状:上腹部疼痛是溃疡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有节律性、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疼痛的性质常为隐痛、灼痛、胀痛、饥饿痛或剧痛,以阵发性中等度钝痛为主,亦有持续性隐痛者,能为碱性药物和食物暂时缓解。胃溃疡的疼痛部位在剑突下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则偏右,后壁穿透性溃疡疼痛可放射至背部7~12胸椎区。每次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大多为1~2小时,亦可持续数日。疼痛的发作有季节性,一般秋末冬初最易发病,胃溃疡疼痛发生于餐后1/2~2小时,再经1~2小时的胃排空后缓解。其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舒适。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于饭后2~4小时发作,持续至下次进食后才缓解,其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常在夜间痛醒。消化性溃疡的发作可伴有嗳气、反酸、流涎、恶心、呕吐等症状,约10%~25%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常无上腹部疼痛等典型症状,而是以上消化道出血或急性穿孔而就诊。

体征:

溃疡病在缓解期体征可不明显,病情发作期可有上腹部压痛,多和溃疡存在部位相一致,如胃溃疡的压痛多在剑突下左方,幽门前区溃疡多在上腹正中或稍偏右,球部溃疡多固定于脐的右上方。亦可能由于内脏交感神经感觉纤维有脊髓内与体表局部感觉神经的交通枝,因而使体表局部敏感性增强而形成压痛点,舌象在溃疡病亦有一定的特点,胃溃疡时舌苔多为白腻,偶有片状剥脱性改变;十二指肠溃疡时,舌质多平滑鲜红,舌苔却少。

体检:1、胃溃疡的压痛多在剑突下左方,幽门前区溃疡多在上腹主中或稍偏右,球部溃疡多固定于脐的右上方。

2、胃溃疡时舌苔多为白腻,偶有片状剥脱性改变;十二指肠溃疡时,舌质多平滑鲜红,舌苔却少。

影象诊断:1.X线钡餐检查本检查特别是气、钡双层造影有确诊价值,尤以看到龛影时为然。溃疡的X线征象分直接和间接两种。龛影是直接征象,局部压痛、激惹、溃疡对侧有痉孪性切迹以及局部变形等是溃疡的间接征象。只有间接征象时应更多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检查来作出诊断。

2.胃镜和脱落细胞检查:当X线钡餐检查未能作出诊断或需鉴别良性和恶性溃疡时,应作纤维胃镜检查。镜下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平整,覆有白色或灰白苔,边缘齐整,无结节状隆起,周围粘膜肿胀发红,有时可见皱壁向溃疡集中,胃镜还可发现伴随的胃炎和十二指肠炎,且可采取活组织标本和刷取细胞作病理检查。

实验室诊断:胃液分析胃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则多增高,尤以空腹和夜间明显。一般胃液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其胃酸幅度与正常人有重叠,故对诊断帮助不大。在其它检查不能作出诊断时,用增大组胺或五肽胃泌素试验发现最大游离酸分泌量超出4mmo1/h,可提示十二指肠溃疡。

隐血检查经三天素食后,如粪便隐血阳性,提示溃疡有活动性。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几种疾病鉴别:

1.胃癌:消化性溃疡与胃癌、胃良注与恶性溃疡的鉴别,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但两者的鉴别有时比较困难。为避免将胃癌和恶性溃疡误诊为良注溃疡,以防延误手术时机,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年龄在45岁以上、胃酸偏低者、特别是男性、即使X线钡餐和(或)内镜检查尚未能证实为胃癌时,亦应在内科积极治疗下定期作内镜观察随访,直至溃疡愈合;良性与恶性胃溃疡临床表现、X线和内镜检查曾显示有间变者,溃疡即使已经愈合,也仍应定期随访、密切观察。

2.十二指肠炎:由于内镜的广泛应用,十二指肠炎的临床诊断逐渐增多,虽然至今不能肯定本病是否可顶一下回首页【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显示上一篇:消化性溃疡的鉴别诊断显示下一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