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009-11-28 www.clinixoft.com A +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terialdysenteryBacillarydysenteryA03.9菌痢(一)进入人体未被胃酸杀灭的病菌进入肠腔,主要侵犯结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严重病例可累及回盲部和回肠末端。病菌首先侵犯肠粘膜,使之发生缺血、变性、坏死、形成溃疡。肠粘膜杯状细胞分泌大量粘液而产生腹泻、粘冻脓血便。病变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为主,故有里急后重症状出现。(二)细菌性痢疾的肠溃疡呈表浅地图状,与肠伤寒、肠结核和肠阿米巴不同,也不同于癌瘤的“火山口”样溃疡。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细菌性痢疾(baci1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系指由一些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痢疾样病变,如志贺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本节则仅指由志贺菌属(genusshigellae,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本病是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在卫生条件落后的国家占感染性腹泻发病总数的15%以上。我国菌痢发病率亦无明显下降。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程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本病发病率高,是国内外夏秋季的常见病。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细菌性痢疾腹痛、腹泻及粘液脓血便为其主要表现。依病情可分为急性、慢性及中毒型痢疾。袁孟彪:《医师速查丛书・内科速查-第一册》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所引起的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主要病变,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性大便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细菌性痢疾(shigellosis)是由痢疾杆菌(Shigelle)引起的急性炎性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分为4个菌型或4群,即志贺痢疾杆菌(A群)、福氏痢疾杆菌(B群)、鲍氏痢疾杆菌(C群)及宋氏痢疾杆菌(D群)。国内以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血清型多见。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在肠道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以发热、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及排脓血便为主要特征,临床上也.少数患者可迅速出现严重的毒血症状及微循环障碍,导致感染性休克、脑水肿等中毒性菌痢的临床表现,而肠道症状较轻或缺如。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的无鞭毛杆菌,在培养基上易生长。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之不同,目前本菌分为4群及47个血清型。(一)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A群;血清型和亚型:1~12;(二)福氏志贺菌(S.flexneri):B群;血清型和亚型:la、b、c,2a、b,3a、b、c,4a、b、c,5a、b,6,x,y;(三)鲍氏志贺菌(S.boydii):C群;血清型和亚型:1~18(四)宋内志贺菌(S.sonneittnei):D群;血清型和亚型:1本病病原菌流行类型不断变迁,欧美国家优势菌型为D群。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菌为主要流行菌群,其中又以lb、2a及3型居多;其次为D群宋内菌,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但近年来少数地区有A群痢疾志贺菌之流行。各型痢疾杆菌均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而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瓜果、蔬菜及污染物上可生存1~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弱,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传染源:为菌痢病人及带菌者,其中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带菌者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被忽略,故在流行病学的意义更大。(二)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在流行季节则可因食人污染食物或饮用粪便污染的水,而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的爆发流行。(三)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但有交叉抗药性,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四)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有利于苍蝇孳生及细菌繁殖,且人们喜食生冷食物,故夏秋季多发。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此可能与活动范围大及接触病原菌机会较多有关。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本病在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期。(二)病人及带菌者为本病传染源,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或水源传播,可引起暴发性流行。携菌苍蝇与蟑螂为重要传播媒介。(三)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中的发病率最高。男性同性恋者是罹患本病的高危人群,其致病菌主要为福氏痢疾杆菌。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如本菌致病力强,少量细菌(100~200个)进入人体即可引起发病。其致病力则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只有此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大部分被胃酸杀死,进入肠道的少量细菌亦可因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及肠粘膜的分泌型IgA阻止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而使之不能致病。如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肠粘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由于细菌在人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且细菌很少侵入粘膜下层,一般亦不侵入血流,故极少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只有在人体防御功能很差,如营养情况极差,尤其是老年人或儿童,才会偶然发生败血症。志贺菌属释放内、外毒素,其外毒素(细胞毒素)引起肠粘膜细胞坏死,可能与病初的水样腹泻及神经系统症状有关,而其内毒素则引起发热及毒血症症状,加之机体对之敏感而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血中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致全身小血管痉挛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由于内毒素损伤血管壁引起DIC及血栓形成,而加重微循环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出现昏迷、抽搐及呼吸衰竭。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肠粘膜的基本病变,急性期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粘膜表面有大量枯液脓血性渗出物覆盖,此与坏死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融合形成灰白色假膜,脱落后可见粘膜溃疡,此病变一般仅限于固有层,故很少引起肠穿孔及大量肠出血。慢性期则有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溃疡不断形成及修复,引起息肉样增生及疤痕形成,并导致肠腔狭窄。中毒型则结肠局部病变很轻,仅有充血水肿,很少有溃疡,但全身病变重,见多数脏器的微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及点状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潜伏期1~2d(数小时至7d)。痢疾志贺菌感染临床表现多较重,宋内痢疾菌感染多较轻,福氏痢疾菌感染病情轻重介于上述菌感染之间,但易转为慢性。(一)急性菌痢: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故失水不多见。开始为稀便,可迅速转变为粘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早期治疗,多于1周左右病情逐渐恢复而痊愈,少数病程迁延转为慢性。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不发热或低热,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枯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明显里急后重。病程3~7d痊愈,亦可转为慢性。3.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高热体温达40℃以上,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故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及腹泻症状,发病后24h内可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按其临床表现之不同分以下3型。(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由于全身微血管痉挛,有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及紫组,早期血压正常,但亦可降低甚至测不出;脉搏细速甚至触不到。亦可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之意识障碍。此型较常见。(2)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亦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此型较严重,病死率高。(3)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为最凶险之类型,病死率很高。(二)慢性菌痢: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如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或为耐药菌株感染;亦可因患者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或原有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慢性胆囊炎或肠寄生虫病等。分以下各型: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多不明显。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有炎症甚至溃疡等病变。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细菌性痢疾在我国全年均有发生,但以夏秋季多发。(一)急性细菌性痢疾:起病急,发热,恶寒,恶心,食欲不振,腹泻,里急后重,婴儿常有便前啼哭。大便初为稀便,后即转为粘液脓血便。每天排便可多达10-20次或以上。肠鸣音亢进,右下腹可有轻压痛。肛门括约肌松弛,少数有脱肛。腹泻、呕吐重者常伴有脱水及酸中毒。(二)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面色苍灰或苍白。发病早期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惊厥等。消化道症状在发病初期多不明显。常需用生理盐水灌肠方能发现脓血便。发病最初24小时,病情变化急剧,若不及时正确诊治,可于数小时内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由于各主要脏器微循环障碍的程度不同,临床亦可表现为:1.脑型,以神志不清、反复惊厥为主要表现;2.休克型,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3.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表现,预后更差。(三)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持续2周-2个月称迁延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即称慢性痢疾。儿童比成人少见,常见于营养不良或因延误诊断未经彻底治疗的病儿。临床症状有热、轻度腹痛、恶心、呕吐、食欲欠佳、好哭闹,有时粘液便与脓血便交替出现。常有间歇排菌现象,故粪便培养有时阴性,有时阳性,常伴有脱肛。袁孟彪:《医师速查丛书・内科速查-第一册》多见于夏秋季7-9月份,有细菌痢疾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潜伏期数小时至1周,大多1-3d。按临床经过特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菌痢。急性菌痢按症状轻重及起病特征又可分为典型菌痢、轻型菌痢、中毒性菌痢、隐匿型菌痢。慢性菌痢的病程超过2个月,又分为迁延型菌痢、急性发作型菌痢、隐匿型菌痢。(一)急性典型菌痢:具有全身症状和肠道症状。起病急,有中度发热或高热。腹痛呈阵发性,严重者疼痛剧烈,全腹压痛,以左下腹为著。大便初为稀便,很快转为典型的脓血样,每日10-25次或更多,伴里急后重,病程持续1-2周。(二)急性轻型菌痢:多数无全身中毒症状,腹痛程度轻,腹泻每日不超过10次,大便为糊状或稀水样,含少量粘液,一般无脓血便,里急后重感不明显,病程多为3-7d。(三)中毒性菌痢:本型又可分为:休克型;脑水肿型;肺型;混合型。其临床特点为:1.以2-7岁儿童较多见,成人偶尔发生,起病急,发病快,可有寒战、高热、精神萎靡。2.早期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稍晚则嘴唇指甲发绀,皮肤花纹明显,血压下降,出现少尿、无尿等休克症状为休克型。3.出现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瞳孔大小不对称、呼吸不规则和呼吸衰竭等中毒性脑炎症状者为脑水肿型。4.部分病人出现呼吸突然加深加快、烦躁,严重者呼吸停止,X线检查有肺实变或肺不张,为肺型。5.混合型。兼有休克型和脑水肿型的临床表现。(四)慢性迁延型:菌痢病程在2个月以上,有轻度不等的痢疾症状,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成形或较稀,次数较多,带粘液和少量脓血。患者多有不同程度贫血、维生素缺乏等。(五)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因某种原因,原来静止的病人有急性发作或迁延型病人的症状加剧发作。有腹痛、发热、大便次数增多,作痢疾样,但不如急性期严重。(六)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痢疾史,临床上无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或大便培养阳性。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潜伏期可从数小时至1周,一般为1~2天。通常起病急骤。急性菌痢主要按病情轻重又分为典型、轻型及中毒性菌痢。慢性菌痢的病程则超过2个月。(一)典型菌痢:具有胃肠道症状和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起病,体温波动在38℃~39℃;有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每日排粘液脓血便10~25次或更多(但粪便量少),伴里急后重感,病程持续1~2周。(二)轻型菌痢:胃肠道症状的程度轻,且多无全身性中毒症状;腹泻少于每日10次,大便为糊状或稀水样,含少量粘液,常无脓血,一般不伴里急后重感。病程多为3~7天。(三)中毒型菌痢:多发生在2~7岁的儿童中。起病急骤,以高热、休克或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而胃肠道症状不明显或出现较晚。中毒型菌痢的肠道症状在起病初期可以不明显,对疑似病例应尽早作肛拭或盐水灌肠取粪便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和细菌学培养。根据主要临床特征本型又可分为: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2.脑型(脑水肿型);3.混合型,即兼有1型和2型临床特征。(四)慢性菌痢:其临床类型包括:1.迁延型,持续或间歇有痢疾症状,大便不成形,带有粘液或脓血。2.隐匿型,1年内有菌痢发病史,之后临床症状不明显,但乙状结肠镜检有本病的改变,粪便培养获得阳性结果。3.急性发作型,在以上两型的基础上发生类似急性菌痢的临床表现,但全身性毒血症状相对较轻。(五)体格检查:在典型病例中通常具有腹部压痛,中毒型菌痢可有血压降低、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征等。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志贺菌败血症:是志贺菌感染的重要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病率为0.4%~7.5%,多发生于儿童。60年代报道痢疾志贺菌是发生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目前国内外均认为福氏志贺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大便为粘液水样或血便或枯液血性便,多有严重脱水,少数病人无腹泻。有嗜睡、昏迷及惊厥;亦可有麻疹样、紫癜样皮疹,肝脾肿大。严重者有溶血性贫血、感染性休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及DIC。其病死率远远高于普通志贺菌感染。死亡主要原因是感染性休克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确诊有赖于血培养有志贺菌。(二)关节炎:急性期或恢复期偶并发大关节的渗出性关节炎,为变态反应所致,与痢疾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三)小儿脑型中毒型菌痢:可有耳聋、失语、急性心肌炎及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四)赖特尔(Reiter)综合征:表现为眼炎、尿道炎和关节炎,其中关节炎症状长达数年。袁孟彪:《医师速查丛书・内科速查-第一册》本病可出现肠内和(或)肠外并发症。(一)肠道并发症:1.肠穿孔;2.中毒性巨结肠;3.失蛋白性肠病。(二)肠道外并发症:1.溶血尿毒综合征;2.呼吸系统可出现咳嗽、咯痰等,罕见有肺炎发生;3.类白血病反应;4.血小板减少症;5.关节炎。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严重肠道并发症为中毒性巨结肠及结肠穿孔;慢性菌痢可有囊肿和息肉形成,若肠壁疤痕组织形成则可引起肠腔狭窄。(二)细菌性痢疾的肠外并发症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C)等,主要见于由志贺痢疾杆菌血清型1型和福氏痢疾杆菌所致的感染者中。(三)约2%患者在疾病恢复后1~3周,可并发非化脓性关节炎或Reiter综合征。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血象: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高,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亦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二)粪便检查:1.粪便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无粪质。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及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2.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同时可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为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应在用抗菌药物前采样,标本必须新鲜及取粪便脓血部分及时送检,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3.免疫学检查:与细菌培养比较具有早期快速诊断的优点。但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反应,故目前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4.志贺菌核酸的检测:用基因探针或PCR法检测,尤其PCR方法不仅能缩短检测时间,且能检出已用抗生素治疗患者标本中死亡的志贺菌DNA,尤其用于细菌培养阴性的病人是较好方法,据报告可提高45%志贺菌标本的检出率,但必须在具备检测条件的单位应用,目前尚未广泛应用。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二)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如发现巨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三)粪便培养阳性是确诊的依据。(四)荧光抗体染色、对流免疫试验及PCR等测定粪便中痢疾杆菌抗原成分,方法快速简便,敏感度高,尤其对粪便培养阳性率不高的慢性痢疾有一定价值。袁孟彪:《医师速查丛书・内科速查-第一册》(一)血常规:急性期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有中度升高,慢性期有轻度贫血。(二)大便常规:量少、有脓血、粘液、无粪便。镜下有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巨噬细胞有诊断价值。(三)大便培养:培养阳性是确立诊断的依据,应在应用抗菌药之前选取大便的脓血和粘液部分作培养。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外周血白细胞数中等度增多。大量血性腹泻者可查见有血红蛋白减少。血尿素氮增高(肾前性)见于严重脱水状态。(二)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数至少为10~15个/高倍视野,同时可见少许或大量红细胞。(三)阳性的粪便培养结果有助于确立诊断。用于细菌学培养的标本应挑选含脓血的新鲜粪便,并连续或反复送验.。(四)有实验室条件时,免疫荧光抗体法可用于检测粪便内病原体。应有分子杂交和聚合链反应(PCR)技术,可检测痢疾杆菌特异的核昔酸序列。(五)乙状结肠镜检查主要适用于慢性菌痢与其它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急性期肠粘膜呈弥漫性炎症,有大量渗出物和多发性浅表溃疡,溃疡直径一般为3~7mm大小。慢性期肠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及颗粒状,可见有溃疡、瘢痕及息肉。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发病多在夏秋季,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临床表现急性期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慢性菌痢病人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而病情未愈。中毒型则儿童多见,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应及时用直肠拭子采便或盐水灌肠取便送检。粪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确诊则有赖于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袁孟彪:《医师速查丛书・内科速查-第一册》(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情况、季节性、接触史等。(二)临床表现:急性典型病例易于诊断。慢性患者应综合诊断,中毒型患者应高度警惕,采用肛试或灌肠取材作检查,以免误诊、漏诊。(三)大便检查:最重要。(四)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期结肠粘膜呈弥漫性水肿充血,有浅表溃疡与粘液脓血分泌物。慢性期的粘膜充血程度较轻,呈颗粒状,有溃疡、息肉与增生。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急性普通型菌痢:1.多见于夏秋季,有菌痢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2.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3.有腹痛、腹泻,每日10次以上粘液脓血便,量少,伴里急后重,常有恶心、呕吐,左下腹可有压痛,肠鸣音亢进。4.呕吐及腹泻严重者,可有明显脱水,少尿或无尿,血压下降等。5.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及吞噬细胞。血常规中自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6.治疗前粪便培养,如检出痢疾杆菌可确诊。(二)急性轻型菌痢:全身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轻微,大便稀,每日数次,含粘液无脓血,轻微腹痛但里急后重不明显。临床表现与肠炎相似,但有下列1-3情况之一者,应首先考虑菌痢,如大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可确诊。1.病前有明确的菌痢接触史。2.左下腹有明显压痛和/或里急后重。3.大便镜检10个高倍视野,平均每个视野白细胞大于或等于10个。(三)中毒型菌痢:1.儿童多见,起病急骤,可在腹痛、腹泻出现前或同时即有高热,反复惊厥,精神萎靡或昏迷,迅速出现循环和/或呼吸衰竭。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种。2.肛拭子检查,可发现大量白细胞及脓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3.大便或灌肠液细菌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可确诊。(四)慢性迁延型菌痢:1.有急性菌痢史。2.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反复出现腹痛、腹泻,也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常稀薄及带有粘液。3.大便镜检:有少量红、白细胞及脓细胞(需找阿米巴原虫以排除阿米巴痢疾)。4.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充血水肿,或肠壁苍白、光泽不显、呈瘢痕和颗粒状,肠壁溃疡表浅,边缘不整。5.治疗前连续多次大便培养,如检出痢疾杆菌可以确诊。(五)慢性菌痢急性发作:1.病前2-6个月内有菌痢病史,并多次反复急性发作,超过2个月以上。2.大便镜检:在发作时,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及脓细胞(需排除阿米巴痢疾)。3.乙状结肠镜检查及大便培养同慢性迁延型。(六)慢性隐匿型菌痢:1.1年内有菌痢病史,但症状消失已2个月以上。2.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有炎症甚至溃疡等病变。3.大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急性菌痢:须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及其他病原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相鉴别。1.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1)急性菌痢:①病原及流行病学:痢疾杆菌,流行性;②全身症状: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症状;③胃肠道症状:腹痛重,有里急后重,腹泻每日10数次至数10次,多为左下腹压痛;④粪便检查:量少,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及红细胞,可见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⑤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2)急性阿米巴痢疾:①病原及流行病学:阿米巴原虫,散发性;②全身症状: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症状;③胃肠道症状: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多为右下腹压痛;④粪便检查: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血便,有腥臭,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雷晶体,有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⑤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溃疡,边缘深切,周围有红晕。2.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由于进食细菌及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常见病原菌有沙门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集体进食同一食物及在同一潜伏期内集体发病的病史。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大便多为稀水便、脓血便,里急后重少见。确诊有赖于从病人呕吐物、粪便及可疑食物中检出同一病原菌。3.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在痢疾样腹泻患者中,检出非志贺菌的病原菌者占相当高的比例,如侵袭性大肠杆菌、邻单胞菌、气单胞菌及空肠弯曲菌等均不少见,其临床表现与急性菌痢类似。诊断有赖于粪便培养出不同的病原菌。4.其他:亦应与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及肠套叠相鉴别。(二)慢性菌痢须与下列疾病鉴别:1.结肠癌及直肠癌: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久治无效,伴进行性消瘦。肛门指诊及进一步做钡灌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来协助诊断。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亦有反复的腹泻及脓血便,但抗生素治疗无效。大便培养无致病菌。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脆弱易出血,有散在溃疡。晚期病人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结肠袋消失呈铅管样改变。3.慢性血吸虫病:有腹泻及脓血便。但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直肠镜粘膜活检到血吸虫卵。(三)中毒型菌痢:1.休克型:须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如败血症及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均有发热及休克。血及大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2.脑型:须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多发生在夏秋季,均有发热、昏迷及惊厥。但乙脑病情发展较中毒型菌痢缓慢,以意识障碍为主,休克极少见。脑脊液检查有异常变化,除颅压增高外,有蛋白及白细胞数轻度增高,乙脑特异性IgM阳性。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急性典型菌痢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在急性菌痢早期和轻型者,则应注意与有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阿米巴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胃肠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胃肠炎等相鉴别。从新鲜粪便标本中检出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有助于阿米巴痢疾的诊断。(二)慢性菌痢应注意与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通过纤维(或乙状)结肠镜检、钡灌肠X线检查、反复粪便病原学检测有助于鉴别。此外,还应注意与直肠癌和结肠癌相鉴别。(三)中毒型菌痢应注意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两者的发病高峰均在夏秋季节。前者发病相对迅猛,数小时内即可昏迷,易于发生循环衰竭。而乙型脑炎常在起病2~3天后才出现昏迷,并以反复癫痫样抽搐多见。取粪便检查和对疑似病例腰穿作脑脊液化验有助于实验室诊断的鉴别。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急性菌痢: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食及半流食为宜。保证足够水分、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脱水轻且不呕吐者可用口服补液,如因严重吐泻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者,则须静脉输人葡萄搪、生理盐水及电解质,酸中毒时则须静脉输入碱性液。2.病原治疗:自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志贺菌属耐药不断增加,且可呈多重耐药。近年来报道,对四环素、氯霉素、磺胺及呋喃唑酮等药的耐药率为70%~100%,许多地区耐药菌株呈多重耐药。故用药时应参考当前菌株药物敏感情况选择用药。(1)喹诺酮类:有强的杀菌作用,对耐药菌株亦有较好的疗效,口服后可完全吸收,是目前治疗菌痢较理想的药物。诺氟沙星(norfloxacin)成人每次0.2~0.4g,分四口服,小儿每日20~40mg/kg,分3~4次服用,疗程5~7d。亦可用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左旋氧氟沙星(L-ofloxacin)及司帕沙星等,如病情重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菌痢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可引起恶心等胃肠道反应;本药因影响骨骼发育,故孕妇、儿童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近年来该类药物也开始出现耐药菌株。(2)复方磺胺甲f唑(SMZ-TMP):目前对本药之耐药菌株虽有所增加,但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每片含SMZ400mg,TMP80mg,成人每次2片,2次/d,儿童酌减。严重肾病、磺胺过敏及血白细胞明显减少者忌用。(3)其他:近年报告口服甲硝唑治疗婴幼儿菌痢有效。亦可用庆大霉家、阿米卡星等。阿奇霉素对耐药的痢疾杆菌亦有强的抑菌作用。3.对症治疗:高热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及颠茄。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情小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素。(二)慢性菌痢:1.采用全身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进食富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2.病原治疗:(1)应抓紧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助合理选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2)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疗程须长,须1~3个疗程。(3)亦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疗法,用0.5%卡那霉素或0.3%黄连素或5%大蒜素液。每次100~200m1,每晚一次,10~14d为一疗程,如有效可重复用。灌肠液内加用小量肾上腺皮质素,以增加其渗透作用而提高疗效。3.对症治疗:(1)针对肠功能紊乱可用镇静、解痉药物。(2)慢性腹泻尤其应用抗菌药物后,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须大便涂片观察,并可应用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等进行纠正。(三)中毒型菌痢:本型病势凶险,应及时采用综合措施抢救治疗。1.一般治疗:同急性菌痢,由于病情变化迅速,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及瞳孔变化。作好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2.病原治疗: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用环丙沙星,0.2~0.4g静脉滴注,2次/d,亦可用左旋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待病情明显好转后改用口服。亦可应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cefataxime)4~6g/d,分两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3.对症治疗:(1)降温镇静:高热易引起惊厥而加重脑缺氧及水肿,应积极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如体温不降并伴躁动不安及反复惊厥者,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各1~2mg/kg肌内注射,尽快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反复惊厥者予以安定、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钠。(2)休克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快速静脉滴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儿童l0~15ml/kg,成人500ml)及葡萄糖盐水,待休克好转则继续静脉输液维持,补液量视患者情况及尿量而定。同时予以5%碳酸氢钠3~5ml/kg纠正酸中毒。②血管活性药: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扩张剂如山莨菪碱解除微血管痉挛,成人每次l0~60mg,儿童每次1~2mg/kg静脉输入,每5~15min一次,待面色红润、四肢转暖及血压回升后可停用。如血压仍不回升则用升压药。多巴胺、酚妥拉明或阿拉明,以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及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③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心力衰竭者用西地兰。④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脑型:①脑水肿用20%甘露醇,每次1~2g/kg快速静脉推入,6~8h重复使用。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山莨菪碱以改善脑血管痉挛。亦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防治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呼吸衰竭则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必要时须行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机,以保证足够有效的氧交换。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一)急性细菌性痢疾: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伴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酸中毒者,应给补液,恢复水、电解质平衡。2.病原治疗:痢疾杆菌耐药菌株逐年增加,对磺胺、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呋喃唑酮及氨苄青霉素等多数耐药,其耐药性且能通过菌体胞浆中的质粒传递,可选用以下抗菌药物治疗。(1)喹诺酮类,是近年来兴起的有效药物,氟哌酸最常用,每日10-15mg/kg,分3次口服。氟嗪酸、环丙氟哌酸效果亦佳,剂量同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日量分2次服),为防止副作用发生,用药剂量不宜过大,一个疗程不要超过5天。(2)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每日4-8mg/mg,分2次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妥布霉素每日2-3mg/kg,分2次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每日3000-5000U/kg,分2次肌肉注射,口服每日1万-2万U/kg,分3-4次;此类药物全身用药对耳、肾有毒性,可引起耳聋及肾功能不全,故需密切观察。(3)甲氧苄氨嘧啶,本身虽有抑菌作用,但单用效果不好,与其他磺胺药或抗生素合用,可增强抗菌作用和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每日剂量5-10mg/kg,分2次(12小时1次)口服。(4)氨苄青霉素,口服每日50-100mg/kg,分4次空腹服用;静脉滴注每日100-150mg/kg,分2-3次。(5)黄连素,每日剂量10-20mg/kg,分3-4次口服,适用于较大儿童及轻症。(6)氯霉素,剂量每日30-50mg/kg,分4次口服或分2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新生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慎用。由于可引起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目前已很少采用,应用时需定期查血象。(二)中毒型痢疾:1.山莨菪碱(654-2):中毒型痢疾轻度每次1mg/kg,重度每次2-3mg/kg,每隔10-15分钟静脉注射1次,至面色红润、呼吸循环好转,即可延长给药时间,每隔0.5-l小时1次。病情稳定后每隔4小时给药1次,继续观察24小时。如病情恶化可重复用药。2.东莨菪碱:适用于频繁惊厥伴呼吸衰竭者,剂量为每次0.01-0.02mg/kg,静脉注射,用法同上。3.综合治疗措施:中毒型痢疾以脑型多见,治疗除采用山莨菪碱外,要及时应用脱水、纠正酸中毒、强心、抗惊厥、抗凝血等综合措施。遇休克型时,除采用山莨菪碱外,要综合应用扩容、纠正酸中毒、强心、利尿等治疗。4.抗感染:抗菌药的选择与急性菌痢相同,但常采用2种有效抗生素联合应用。5.对症治疗:高热可给25%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每次10mg/kg)。由于有了山莨菪碱疗法,一般不用低温人工冬眠。入院后最好给1次冷盐水反复清洁洗肠,以助排出积滞的粪便和脓血,减少毒素的吸收。(三)慢性细菌性痢疾:1.饮食疗法:改善营养状况是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的关键。摄入热量每日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饭前半小时加服胃酶合剂、胰酶或淀粉酶等,也可给予少量酸性果汁。2.抗菌疗法: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以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或多粘菌素E等耐药性较小的药物为首选。3.支持疗法:由于慢性痢疾病儿常合并营养不良,丢失大量的电解质和蛋白质,体液经常处于低渗、低钾及低钠状态,应及时查明,并给输血浆或白蛋白,补充钾、钠或钙、镁离子,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热量不足时可补充高渗葡萄糖,为加强糖的利用,按葡萄糖每3-4克加1单位胰岛素。也可采用静脉高营养疗法进行治疗。袁孟彪:《医师速查丛书・内科速查-第一册》治疗原则包括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避免使用麻醉类止泻药,中毒性菌痢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性及相应抢救措施。(一)急性典型菌痢:1.卧床休息:肠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2次大便培养阴性。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勿食牛奶及刺激性食物。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2.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可给予生理盐水、林格液、5%葡萄糖溶液滴注。3.抗菌药物:根据大便培养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能口服的尽量口服,不能口服或病急或口服不能吸收时应注射给药。(1)磺胺药:SMZ+TMP比例为4:1,如复方新诺明1g每日两次,疗程为1周。宜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忌用于有严重肝病、肾病、磺胺过敏及白细胞减少症者。(2)喹诺酮类:氧氟沙星0.2-0.4g,每日1次,静脉点滴。环丙沙星0.2-0.4g,每日1次,静脉点滴或分次口服。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禁用。(3)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8×104-1.6×105/U,肌注或静脉滴注,每日1次;丁胺卡那霉素0.2-0.4g静脉滴注。注意耳毒性及肾毒性。(4)对症治疗:对痉挛性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频繁影响睡眠者,适当应用氯丙嗪和异丙嗪。(二)中毒型菌痢:本型病情凶险,需采用综合抢救措施:1.抗菌治疗:联合应用抗生素,疗程不少于1周。2.高热和惊厥的治疗:物理降温及应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无效者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及异丙嗪各1-2mg/kg,肌注,先每2-4h注射1次,稳定后每4-6h,1次,共2-3次。冬眠时间不超过12-24h。惊厥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10mg。3.抗休克治疗:针对微血管痉挛,应用血管舒张剂,654-2,10-20mg或阿托品2-2.5mg,静脉注射,每5-15min1次,至面色转红四肢转暖、血压稳定后停药,一般用3-5次。须注意高热、兴奋、尿潴留等不良反应。(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或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或2:1等渗含钠溶液(生理盐水2份,1/6克分子乳酸钠1份),首次给予500ml,情况好转后可继续给予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40ml/kg,维持8-12h,全部补液量为50-80ml/kg。(2)纠正酸中毒:选用5%碳酸氢钠或1/6克分子乳酸钠溶液。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5ml/kg,约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容积10%。(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经补液及山莨菪碱治疗后周围循环不好转,血压不稳定时,可用多巴胺10-20mg于葡萄糖溶液100ml内静脉滴注。4.抗脑水肿:脱水剂: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或山梨醇,1g/kg体重,每4-6h1次,于20-30min内滴入。如有效,剂量减半,维持1-2d。地塞米松,成人5-10mg/次,小儿0.25-0.5mg/kg次,每日2-3次。5.抗呼吸衰竭:应注意吸痰、吸氧,必要时人工辅助呼吸,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回苏灵等宜早期应用。(三)慢性迁延型菌痢:1.一般需联合应用两种抗生素,疗程长,有时需反复几个疗程,防止腹部受寒。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2.保留灌肠:可选用一种和几种药物每晚1次,10-14d为1个疗程。如庆大霉素、灭滴灵、卡那霉素等。顽固病例每次可加用泼尼松10mg。(四)慢性菌痢急性发作:按急性菌痢治疗,但疗程宜延长。(五)慢性隐匿型菌痢:1.大便培养阳性者,参照药敏,选用合适抗生素。2.有粘膜病变者,采用药物保留灌肠。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急性菌痢:1.隔离休息,流质或少渣半流质,多饮水,保持一定尿量,根据病情随时测血压。脱水轻且不呕吐者可给予口服补液。脱水严重或不能口服者需静脉补液。(1)轻度脱水:每天总补液量为80-100ml/kg,按5%葡萄糖盐水和10%葡萄糖液为3:2或1:1给予。(2)中度脱水:每天总补液量为100-120ml/kg,按5%葡萄糖盐水3份,10%葡萄糖液2份和1.4%碳酸氢钠1份补给。(3)重度脱水:每天总补液量为120-150ml/kg,前1小时内按20ml/kg快速静注或静滴2:1液(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2份,1.4%碳酸氢钠1份),然后再按中度脱水的方法给予。补液排尿后予补充钾盐,并注意纠正酸中毒。2.抗菌治疗:疗程5-7天或腹泻停止后2-3天停药。必要时可联合用药或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1)喹诺酮类:成人,诺氟沙星每次0.2-0.4g,每天3-4次口服;或环丙沙星每次0.5g,每天2次口服;或环丙沙星0.2g稀释后静滴,每天2次;或氧氟沙星每次0.2g,每天2次口服或静滴。孕妇忌用,儿童慎用。(2)复方新诺明(SMZco):成人每次2片,每天2次口服;儿童剂量酌减。对磺胺药过敏、白细胞减少、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和孕妇忌用。(3)磷霉素钙:成人每次0.5-1.0g,每天3-4次口服;儿童每天50-100mg/kg,分3-4次口服。该药毒副作用轻,特别适合于儿童。(4)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多适用于联合用药时使用。孕妇、儿童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二)中毒型菌痢:应迅速降温,控制惊厥,解除微循环障碍,防治休克、脑水肿和呼吸衰竭,并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1.抗菌治疗:可选用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0.2-0.4g/次静滴,每天2次;或头孢曲松每次1.0-2.0g,每天2次静注或静滴。病情好转后改口服治疗,疗程7天。2.控制高热与惊厥:应用退热剂和物理降温,无效者用亚冬眠疗法,即氯丙嗪和异丙嗪1-2mg/kg肌注,最初2-4小时一次,稳定后4-6小时一次,冬眠时间不超过12-24小时,辅以物理降温。惊厥不止者,可静注地西泮,成人10-20mg/次,儿童每次0.1-0.4mg/kg,或水合氯醛,成人每次1-2g,儿童每次30-60mg/kg灌肠或苯巴比妥钠5-8mg/kg肌注。3.抗休克治疗:适用于休克型和混合型。(1)补充血容量:首先给予平衡盐液(或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成人500ml、儿童15-20ml/kg快速静滴或静注。6%低分子右旋糖酐,成人500ml,儿童20ml/kg快速静滴或静注。再用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维持,补液量视患者情况及尿量而定。待休克症状明显好转后输入3:1溶液(5%-10%葡萄糖液3份,生理盐水1份)。输液速度先快后慢。输液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原心肾功能状况而定。扩容治疗要求达到:①组织灌注良好,神清,口唇红润,肢体温暖,发绀消失。②收缩压>90mmHg,脉压差>30mmHg。③脉率100次份。④尿量>30ml/h。⑤血红蛋白恢复至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2)纠正酸中毒:首次给5%碳酸氢钠5ml/kg,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4.5mmol/L,以后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结果调整用量。(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扩容的基础上,可应用血管扩张剂解除微血管痉挛,如山莨菪碱,成人每次10-30mg,儿童每次0.2-2mg/kg静注,每5-15分钟一次,待面色红润、四肢转暖及血压回升后可停用。如血压仍不回升则可用升压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多用多巴胺20mg和阿拉明10mg,加入5%葡萄糖中,静滴,滴速每分钟1-2ml。(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一般氢化可的松300-500mg/d或地塞米松20-40mg/d,疗程1-3天。(5)强心剂的应用:重度休克和休克后期或扩容后血压不理想,考虑有心功能不全者,应及时给予快速强心剂,如毒毛花苷K或西地兰,同时应给氧。(6)DIC的治疗:一旦确诊DIC,应及早给予肝素治疗,剂量为每次0.5-1mg/kg,每4-6小时静注一次,使凝血时间(试管法)延长至正常的2-3倍,直至DIC完全控制方可停药。如用肝素过量、出血明显者可用鱼精蛋白1mg对抗1mg肝素。4.脑型菌痢的治疗:如为混合型应与抗休克同时进行。(1)脱水降颅内压:用20%甘露醇每次1-2g/kg,快速静注,每4-6小时一次,直至颅内高压好转后延长间隔时间,至停用。(2)防治呼吸衰竭:①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吸痰、吸氧。②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参见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③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三)慢性菌痢:1.进食少渣、易消化、无刺激食物,忌生冷及高脂饮食。防止腹部受凉,纠正贫血。2.抗菌药物:可选用上述急性菌痢的抗菌药物单用或联合应用,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疗程10-14天,有时需反复几个疗程。3.应用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调整肠道功能。4.保留灌肠:对上述抗菌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保留灌肠治疗。方法是生理盐水100-200ml,加入新霉素2.0g或卡那霉素0.5-1.0g、锡类散3支、强的松10mg,每晚保留灌肠一次,每次保留4小时,连用7-10天为1个疗程。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少渣半流质为主。腹泻严重者应采取口服补液疗法或静脉补液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二)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治疗,均应进行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2~3次粪便培养阴性后,可解除隔离。由接诊医师填报传染病卡。(三)抗菌治疗:近些年来,痢疾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有显著增高,因此在选择用药时应尽可能按个体差异选用敏感药物。1.SMZ(400mg)/TMP(80mg),成人每次2片,2次/日;儿童每日SMZ50mg/kg和TMP10mg/kg,分次口服;疗程均为5天。2.氨苄西林,成人2g/d,儿童每日50~100mg/kg,均分次口服,疗程5天。氨苄西林也可静脉注射,重症者为4~6g/d,儿童相应减少用量。3.头孢曲松每日50mg/kg,分1~2次静脉滴注,疗程5天。4.其它药物如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等也同样有效。氟喹诺酮类不宜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