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及诊断

2009-11-29 www.med66.com A +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体表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以浅静脉走行处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以四肢为多见,次为胸腹壁。属于中医“赤脉”、“青蛇毒”、“恶脉”、“黄鳅痈”等范畴。本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与季节无关,男女均可罹患。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湿热蕴结、寒湿凝滞、痰浊瘀阻、脾虚失运、外伤血脉等因素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留滞脉中而发病。

  1.湿热蕴结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辛辣刺激之品,脾胃功能受损,水湿失运,火毒内生,湿热积毒下注脉中;或由寒湿凝于脉络,蕴久生热而成。

  2.肝气郁滞情志抑郁,恚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郁日久,由气及血,脉络不畅,瘀血停积。

  3.外伤筋脉长期站立、跌仆损伤、刀割针刺、外科手术或输血、输液等均可致血脉受损,恶血留内,积滞不散,致生本病。

  总之,本病外由湿邪为患,与热而蕴结,与寒而凝滞,与内湿相合,困脾而生痰,是病之标;经脉受损,气血不畅,络道瘀阻,为病之本。

  【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部位以四肢多见(尤其多见于下肢),次为胸腹壁等处。

  初期(急性期)在浅层脉络(静脉)径路上出现条索状物,患处疼痛,皮肤发红,触之较硬,扪之发热,按压疼痛明显,肢体沉重。一般无全身症状。

  后期(慢性期)患处遗有一条索状物,其色黄褐,按之如弓弦,可有按压疼痛,或结节破溃形成臁疮。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最为常见,下肢多于上肢。常有筋瘤病史。临床表现主要是累及一条浅静脉,沿着发病的静脉出现疼痛、红肿、灼热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可扪及结节或硬索状物,有明显压痛。当浅静脉炎累及周围组织时,可出现片状区域性炎性结节,则为浅静脉周围炎。患者可伴有低热,站立时疼痛尤为明显。患处炎症消退后,局部可遗留色素沉着或无痛性纤维硬结,一般需1~3个月后才能消失。

  (2)胸腹壁浅静脉炎:多为单侧胸腹壁出现一条索状硬物,长10~20cm,皮肤发红、轻度刺痛。肢体活动时,局部可有牵掣痛,用手按压条索两端,皮肤上可现一条凹陷的浅沟,炎症消退后遗留皮肤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表现。

  (3)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于四肢,即浅静脉血栓性炎症呈游走性发作,当一处炎性硬结消失后,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出现病变,具有游走、间歇、反复发作的特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伴有低热、全身不适等。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少数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沉加快。如鉴别诊断困难时,可作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1.瓜藤缠(结节性红斑)多见于女性,与结核病、风湿病有关;皮肤结节多发生于小腿,伸、屈侧无明显区别,呈圆形、片状或斑块状,一般不溃烂;可有疼痛、发热、乏力、关节痛;血沉及免疫指标异常。

  2.结节性血管炎多见于中年女性;小腿以下伸侧面多发性结节,足背亦常见,可双侧发病;结节多呈小圆形,表面红肿,后期可出现色素斑、点,结节可以破溃;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