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朝阳市财经学校

2009-11-30 www.cycjxx.com A +


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急救发布时间:2008-3-1111:35:35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急救

凡由于食用“有毒食物”所引起的,以急性中毒性过程为主的疾病,通称食物中毒。但因暴饮暴食所引起的严重中毒,个别人吃了某种食品(如虾、蛋、牛奶)而发生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通过被污染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等,皆非食物中毒范围,而只有健康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食品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才属于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两大类。(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吃了含有大量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引起的。我们每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约占所有食物中毒时间的30―40%,人数约占整个中毒人数的60―90%。细菌性食物中毒包括以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为代表的毒素型中毒。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表现为胃肠炎型为最多见。预防沙门氏菌属中毒,首先要防止食品污染,学校有关人员要学习鉴别污染的肉类,不购买不卫生的食品;其次要控制细菌繁殖,熟肉制品要放在10℃以下和通风处贮存,放置时间不宜过长;最后还要注意杀灭病原菌,加热使肉块深部温度达到80℃以上,并持续12分钟。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为代表的毒素型中毒,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上腹剧痛,本病来势凶、病程短、恢复快、死亡少。预防此类中毒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防止肉类、含奶糕点、冷饮食品及饭菜等受到致病性葡萄球菌的感染;低温贮藏食品;及时加热以杀灭食品中的葡萄球菌,对于已产生肠毒素的产品,需以100℃高温持续两小时以上方能杀灭。(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包括有毒动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真菌霉素或霉变食品中毒,以下将简单介绍一些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第一,毒覃中毒,即一些有毒的真菌植物引起的中毒。预防的关键是识别毒覃,一般认为那些色彩鲜艳,覃盖有疣状物、斑点、裂沟、覃柄上有覃托和覃环,多生于腐物或粪肥上,有异味的覃是毒覃。第二,亚硝酸盐中毒的预防,主要是勿吃存放过久或腐烂变质的蔬菜,腌菜时加盐量要足(20%以上),不要吃大量刚刚腌制的菜等。第三,四季豆中毒在北方多发于9~10月间,在南方发于10~11月。预防措施主要是先将四季豆加水浸泡,然后烧熟煮透,使其原有的生绿色消失,食用时无生味和苦硬感。第四,嗜盐菌的预防主要应注意将海产品用淡水洗净,防止交叉污染,不吃生的和未煮熟的海产品,做海蜇等凉拌菜,需先加醋浸泡10分钟。第五,肉毒中毒的预防,关键在食品的运输、贮存和加工过程要避免污染;熟食品要存放在低温、通风处,食前加热到80℃并持续30分钟,或者加热到100℃并持续10分钟。第六,发芽的马铃薯要挖掉芽与芽根,去皮、煮透、炒时加醋,以防发芽马铃薯中毒。(三)食物中毒的处理。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应立即向学校医疗人员及有关领导报告,必要时邀请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和所在地医院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处理。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妥善安置病人,研究治疗方案和处理措施。1.迅速帮助病人排出未吸收的毒物、催吐、洗胃、灌肠或导泻,尤其是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急救非常重要。进行一般解毒处理,根据毒物的性质选用针对性的拮抗剂,防止毒物吸收;大量输液可以稀释毒物,促进毒物排泄,保护肝脏。2.进行现场调查,初步确定可疑食物与中毒性质。首先查明病人在发病当天与前两天所吃的食物以及在同一地点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食物。查明何种食物患者皆曾食用,以确定致病可疑食物。根据摄入可疑食物到发病最短和最长的时间以及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初步确定中毒性质。然后深入调查引起中毒的原因,中毒食品的来源、质量,在食堂内的烹调方法,加热温度和时间、烹调加工后有无再污染的可能,生熟容器、刀板是否分开使用,食品贮藏的温度、时间、条件。疑似活菌中毒感染者,应了解厨房工作人员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和化脓性疾患,是否吃过发酵食品及来源、制作过程、烹调加工方法等。如疑为化学中毒时,应注意食物在制作过程中有无接触化学毒物的可能性。3.要立即收集和就地封存一切可疑中毒食物,禁止在食并销毁。如可疑中毒食物不在本校,应追究其来源、扩散、转移单位,使同批食品都能及时封存。剩余食物及排泄物,用20%漂白粉或3%来苏或5%石碳酸消毒,对接触有毒食品的食具、容器、用具、设备等进行煮沸或蒸气消毒20~30分钟。对传染源如患肠道传染病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炊事人员应暂调离食堂工作,并及时上报卫生防疫站。要针对出现漏洞的环节或方面提出改善措施,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对有关肇事者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按食品卫生法规给予处治。4.食品中毒原因的确诊需医护人员进行采样检验才行。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