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皮脂腺痣

整形外科治疗难治性皮脂腺痣1例,整形外科学

2009-12-01 www.cnkang.com A +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8岁,维吾尔族,已婚。自述于3岁时,无明显外因情况下左耳前方长出一小米粒大小肿物,色微黄,触之质韧,无痛痒及红肿,随年龄增大而增大,并感觉发痒,时常用手去搔抓,抓破后,肿物面积便会增加,随病程延长,其周围也相继出现了类似肿物。2004年外院诊断为“广泛性皮脂腺痣”,并接受CO2激光及冷冻治疗,效果不满意。同年来我院就诊。患者父母均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人,其母孕期无特殊疾病及用药史,父母非近亲结婚。专科情况:头面颈部可见高出皮肤平面的片状斑块,基本由4个片区组成:面部2个片区,其中1个从左侧鼻翼部至前额发迹,眼睛巩膜、结膜、角膜未及,1个从左颊部至左耳前部位;1个片区位颈部正中,长12cm,宽约4cm;另1个片区由前额发迹至冠状面,约13cm×10cm。每一片均由大小不等的疣状物组成,个别地方连成一片,疣状物直径0.2~0.5cm,高出于正常皮肤平面0.1~0.4cm,疣状物颜色稍深。发区肿物表面长有少许毛发,肿物间毛发皮肤正常,边缘尚整齐,表面粗糙,面颈部肿物表面有油性感,触之滑腻;发区稍干躁,且有少许脱屑。局麻下进行肿物切除植皮修复术,术后5d拆线,皮片除一小部分由于肿物侵及皮下组织过深形成小血肿外,其余全部成活,小部分经换药3d后全部愈合,效果比较满意,术前及术后6d恢复情况见图1。术后病理诊断:皮脂腺痣伴鳞状上皮增生、过度角化、基底细胞色素沉着。

  皮脂腺痣是一种表皮、真皮及表皮附属器所构成的器官样痣,主要为皮脂腺。本病往往在出生不久或出生时即发生,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最常见于头皮及面部,多为单个损害。在婴儿、儿童期,皮疹为淡黄色、稍隆起的斑块,青春期及老年期可发展为乳头状、结节状或疣状。约10%~40%损害可继发新生物,最常见为基癌,其次为乳头状汗管囊腺瘤(8%~19%),其它如皮脂腺上皮瘤、透明汗管瘤、汗管瘤、大汗腺囊瘤、鳞癌和毛囊漏斗瘤等亦可在本病基础上发生,但极少恶变。于秋明等[1]报道1例皮脂腺痣恶变为鳞状上皮癌患者;吴艳等[2]报道1例皮脂腺痣合并大汗腺囊腺瘤;尹鲁皖等[3]报道2例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有关皮脂腺痣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的研究,国内少有报道,张士发等[4]报道p53基因突变在皮脂腺癌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而bcl22基因则起协同促进作用,检测p53蛋白可用于鉴别皮脂腺良、恶性肿瘤。

  目前国内外对本病的治疗多数以激光治疗为主,因为激光治疗属非器械直接接触,感染机会较少,加之术中可随时封闭出血血管,出血极少,并且此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性高。笔者根据皮脂腺痣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复习,将其大致分为局部性和泛发性、新鲜性和陈旧性两大类4种情况,一般局部的、散发的、新鲜的(病程少于1年)皮脂腺痣采用激光或冷冻效果较好;而对于泛发的(如本例已成片状)、病程较长、病损较深者,主张行整形美容外科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肿物切除植皮术、埋置扩张器皮瓣转移修复术或直接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等方法。头面部肿物切除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术为整形外科的常规手术,多数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且安全、风险小。整形外科治疗头面部肿物具有疗程短、痛苦轻、复发率低、经济等优点,患者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于秋明,赵红.皮脂腺痣恶变为鳞状上皮癌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13(2):118119.

  [2]吴艳,李家文.皮脂腺痣合并大汗腺囊腺瘤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2):791792.

  [3]尹鲁皖,赵世义.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2例[J].ChinJDermVenereol,1999,13(1):3636.

  [4]张士发,林俊萍.皮脂腺肿瘤p53及bcl22蛋白表达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13(1):1112.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